摒棄體罰的家教及校教是否造就今日新人類:小學雞?
首先家教≠體罰。
倫敦的姐夫是英國人,從來不主張體罰,甥女細時胡鬧,一般清楚告訴她們犯了什麼錯,而後罰禁足頂樓獨自半天。他是一個幽默快樂人,恆常輕鬆氣氛叫小朋友不抗拒留家。我三姐早逝,單親家庭最容易出現溺愛或憂傷情緒。家教得宜,兩女健康成長。
男孩天生野性,體罰必然是家母奉行的規條。兄弟我們藤條痕滿身極平常,反正那年代學校同學仔身上藤蟮炆人仔肉痕誰也不會少。姊弟自小體會,家中外甥侄兒不論西方環境出生長大,頑皮上身自招體罰;都長大了,人人專業人士不見得適當體罰留下什麼童年陰影。小學時的兇狠勁罰老師也沒留下仇恨或記心。回望;對他們反而心存承教感恩,有賴那一代的老師教誨,起碼看對錯、黑白、是非具一定角度。
今天的小孩是太上皇,救世主,老師不得評語不得適度體罰,父母眼中的天皇巨星閃亮明珠;聽得多,讀得不少,也見過幾個。不駕車的我交通有賴家人,朋友,的士,鐵路,電車,小輪與巴士;走進人群,每天故事多。
例如坐恆常人多如旺角的輕鐵便不太讓位給師奶甚至仍健壯的阿婆……冇風度?就係冇風度!那些南下師奶健壯過條牛。阿婆?惡死,專橫,無賴!巴士上持電話訴說人生大事辦公室政治鴻圖大業各式男女多的是,這個黃昏,前面兩個小孩:男的9、10歲,女的6、7歲;動力頑皮跳躍聲浪相同;從灣仔一直玩着童裝水舞間,幾乎當架巴士係電視公仔箱內王祖藍同大家玩空中飛人,嘈吵到爆,其他乘客?一般香港人的冷漠,唔知!聽唔到!盲咗㗎!以為他們沒大人同行;總之,從灣仔頑到西隧口,當然在下深明無謂做巴士阿叔大義;以他們發出相等聲量,噓了一聲。噓,竟然奏效,兩頑童識世界,回頭一望;一座被太陽烤燶了的大山坐鎮;即時靜下來,不過嘀嘀咕咕用粗口暗罵。隔了條巷相信是他們阿媽的女人含恨怒睥,當佢冇到,小學雞的罪源之嘛,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