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襲學童病毒將爆發曾浩輝:開學須防手足口病

專襲學童病毒將爆發
曾浩輝:開學須防手足口病

《開學了》
【本報訊】本周四踏入新學年,衞生防護中心總監曾浩輝提醒專襲幼童的呼吸道合胞體病毒感染數字(RSV)趨升,近期檢測的病毒數量較上月同期急增1.6倍,不排除開學後會爆發,甚至有嚴重個案。專家指抗組織胺藥物會提高RSV患者呼吸衰竭的風險,應避免服用;肺功能較弱者感染後可嚴重致微支氣管炎,康復後會持續咳嗽及氣喘。 記者:陳凱迎

每年3至4月及7至9月均是RSV的季節性高峯期,患者以一歲以下的幼童為主,一般病徵包括發冷、頭痛、食慾減退、身體無力疼痛等,嚴重者會因支氣管或肺部受感染,造成呼吸衰竭,須深切治療。

衞生署更改部份病假

根據衞生防護中心數字,踏入8月RSV個案持續上升,本月15至20日一周內,共有114株樣本證實屬RSV,較上月同期只有45株急升165%,也較07年至去年同期的多。曾浩輝指,7至8月證實感染RSV的樣本,每周應只在100株以下,相信感染數字會繼續上升,開學後有機會爆發,亦不排除有嚴重個案。
他說,開學後也須注意感染手足口病的風險,至於夏季流感高峯期會否出現,則要在開學數周後才確定;今年6月曾爆發的猩紅熱,本港、澳門及廣東省等地區,感染數字近來均見減少。
兒童呼吸病學會會長吳國強醫生提醒,感染RSV的病人應避免服用具放鬆神經作用的抗組織胺藥物,以防增加呼吸衰竭的風險;肺功能先天較弱的早產嬰兒,感染RSV後也較易有微支氣管炎,患者康復後或有持續咳嗽及氣促等後遺症,故家長倘懷疑孩子染病,應及早求診,以防病情惡化。
曾浩輝也呼籲家長切勿「自己扮醫生」,判斷孩子病情,有懷疑應求醫;RSV主要以飛沫傳播,家長及老師要注意孩子的個人衞生,避免共用毛巾。衞生署按研究數據,最近更改部份傳染病的病假建,如猩紅熱由原要求服用抗生素後五天才上學,現只要退燒及服食抗生素24小時後便可上學。
香港醫學會則建議家長安排2歲至6歲子女,接種水痘、13價肺炎鏈球菌、流感及甲型肝炎疫苗。該會會董陳以誠指,現時政府免費為兒童接種10種疫苗,但不包括水痘及甲型肝炎,兩者均容易感染,特別是9月開學後學生經常聚集一起。以往曾有小童感染水痘後病毒上腦,引致小腦發炎,甚至日常走路東歪西倒。

香港醫學會呼籲家長安排2至6歲子女接種疫苗。

部份傳染病病假建議

水痘:約一星期或直至所有水泡變乾
手足口病:所有水泡變乾或按醫生指示,如屬EV71型腸病毒則直至所有水泡變乾後兩周
病毒性腸胃炎:直至最後一次肚瀉或嘔吐後起計48小時後
桿菌性痢疾*:直至肚瀉停止及最少兩個相隔至少24小時的大便樣本化驗結果無發現該病菌
流行性腮腺炎(痄腮)*:由呈現腮腺腫脹翌日起計5天
猩紅熱*:直至退燒及開始服用適當抗生素的24小時後

*為8月起按研究更改建議,桿菌性痢疾原要求至少三個大便樣本、痄腮的病假原有9日、猩紅熱原要求服用抗生素後5日才可上學

資料來源:衞生防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