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人類的小腸長達六米,倘要進行內窺鏡檢查,利用傳統的雙氣囊方法至少要三至四小時。瑪麗醫院一年多前由美國引入新式的「螺旋內窺鏡(SpiralEnteroscopy)」,扭紋設計令儀器更易於小腸內前進,檢查時間減半,至今為20多名小腸潰瘍或生瘜肉的病人進行檢查,無人有併發症。 記者:陳凱迎
大便不正常地深色,加上持續貧血,均是小腸血管增生、生瘜肉,甚至是潰瘍的症狀,須及早接受小腸內窺鏡,確定原因。雙氣囊小腸鏡是傳統的檢查小腸方法,醫生利用內窺鏡上的兩個氣囊,一放一收,便能令內窺鏡在小腸內向前進,但要三至四小時先能完成整個檢查。
新技術較舊式省時
瑪麗醫院一年多前引入「螺旋內窺鏡」,此儀器與傳統的一樣由塑膠製造,但接近鏡頭的位置加入了螺旋扭紋,醫生每次一扭,內窺鏡便如「鑽地龍」般將一節小腸套起,然後放鬆,就這樣一套一鬆,便可將鏡頭逐步逐步向前推進。該院內科部榮譽顧問醫生梁偉強指,螺旋內窺鏡與傳統的雙氣囊鏡一樣,可由病人的口腔經食道再經胃部,或者可由病人的肛門經大腸到達小腸進行檢查,但無論是從上而下,還是從下而上,新技術也可較舊技術快一半時間完成。
覆蓋範圍較舊式細
梁偉強說,瑪麗醫院至今為20多名病人利用螺旋內窺鏡進行檢查;儀器上也特別設有海綿軟墊,方便醫生將之扭動。梁認為,螺旋鏡較雙氣囊鏡容易學習上手。
不過,只限一次性使用的螺旋內窺鏡屬病人自費項目,每支動輒數千元,未如傳統檢查般毋須病人自行付費;外國也有研究顯示,螺旋鏡檢查的覆蓋範圍最長只有2.5米,較雙氣囊內窺鏡的3米短50厘米,故螺旋鏡在港仍未廣泛採用。
此外,無論是接受螺旋內窺鏡,抑或是雙氣囊鏡檢查,病人事先也需吞下如一節手指般大小的膠囊儀器,膠囊內存有迷你鏡頭,可經病人的消化系統檢查小腸,然後排出,讓醫生透過紀錄的片段,確定病人小腸出血或生瘜肉的位置。至於長者,如懷孕出現小腸疾病,醫生或只建議接受膠囊檢查,以防傷及長者脆弱的小腸。
話你知:小腸病變多涉遺傳
大便帶血或不正常地深色,可以是大腸或小腸出事的症狀。瑪麗醫院內科部榮譽顧問醫生梁偉強指,難憑症狀分辨到底生瘜肉或潰瘍的是大腸抑或小腸,但後者較為罕見,多數個案都牽涉遺傳。
梁偉強說,小腸毛病包括血管增生、生瘜肉,或因服用阿士匹靈類藥物引致腸胃出血;罕見遺傳病「克隆氏症」(Crohn'sDisease)患者,也會因為小腸持續發炎,造成出血。胃腸道基質腫瘤也是小腸疾病之一。
梁指,每10個患腸癌的患者中,有9個屬大腸癌,餘下1個才是小腸腫瘤。根據醫管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字,本港08年只有71個小腸癌新症,大腸癌的新症數字卻有4,031宗。市民如持續大便出血兩周,或不明原因下持續貧血,也應及早檢查,以確定到底是大腸抑或是小腸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