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醫管局流失醫生「未止血」,一些「二線」專科,如放射科及骨科也爆發醫生劈炮潮,過去三年這兩個專科最少有近60名醫生請辭,加上公院資源匱乏,導致病人大排長龍,屯門醫院非急症病人要等到2017年才可做磁力共振掃描檢查(MRI),九龍東聯網的骨科新症則要排到2013年底。
記者:鍾麗霞、梁麗兒、陳沛冰
過去三年醫管局流失46名平均年資達12年的資深骨科醫生,九龍東聯網是重災區,走了超過10名骨科醫生,仍未計算本年度流失。以該聯網的將軍澳醫院為例,本年度首四個多月已有兩名骨科副顧問醫生離職,該院14名骨科醫生中,過去兩年已有9人離職。另外,屯門及東區醫院今年走了4名放射科醫生,過去一年各公院估計共有超過10名放射科醫生離職。
或導致延遲發現癌症
公院各項醫療服務環環相扣,放射科人手不足直接影響多種疾病的檢查服務,如癌症及骨科痛症等。屯門醫院放射科今年最少流失一名顧問醫生及一名副顧問醫生,人手短缺下,磁力共振掃描檢查大排長龍,非急症個案要輪候至2017年。該院內科專科醫生吳志豪表示,磁力共振掃描檢查按緊急程度分三級,如腦出血屬最緊急個案,可即時安排檢查;無生命危險個案屬非緊急,隨時要等幾年。以往人手充裕時,肺部有陰影這類懷疑癌症個案可盡快檢查,但現時動輒要等數月;輪候時間過長有機會延遲發現腫瘤,惟有盡量轉介病人到私營市場。香港放射科醫學院名譽秘書張志偉表示,公院放射科的工作量一年上升5%至10%,人手增長肯定追不上,服務必受影響。屯門醫院表示,本年初已增購一部磁力共振機,將整體服務量提升近50%;年底前推出放射診斷科公私營合作計劃,轉介病人到私營市場檢查。
被迫到私院花數萬元
跑步導致左膝受傷的李先生,因行樓梯也覺痛楚,要盡快治療。他深明公院服務欠佳,早前花費數百元到內地做磁力共振掃描檢查,證實左膝軟骨即半月板受損,以為帶着初步檢查結果到公院專科求診可縮短輪候期,但昨日到將軍澳醫院排期,竟最快要到10月中才可見醫生,「佢哋連我張片都冇睇過,仲話已經係快期,我真係接受唔到,如果做埋檢查同手術可能要等多兩年,我點樣痛住返工呀?」他考慮後決定放棄排期,轉向私家醫生求診,估計最少要花數萬元。
醫管局發言人表示,今年1月起已積極落實一系列挽留及加強醫生人手的措施,包括改善晉升機會、發放額外津貼、擴展聘用兼職醫生試驗計劃等,並已成立醫生人手檢查專責小組,檢討各專科醫生的工作量及人手規劃。
市民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