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談富論:中央難再收緊銀根

暢談富論:中央難再收緊銀根

中國被譽為環球經濟火車頭,今年第二季經濟按年增長9.5%,為新興市場之冠,而外滙儲備高達3萬億美元,國家負債維持健康水平,財政極為穩健。人口達13億,內需市場為全球最大,外資長期流入,各跨國公司分別成立總部或辦事處。宏觀條件如此良好,基本因素強勁,但是否大部份投資者在中國市場都能達到滿意回報?
中國A股市場去年錄得雙位數字跌幅,就算恒生H股指數亦跑輸其他新興市場,而2011年上半年亦未見改善,主要受歐美不明朗因素,及國內通脹問題衍生的收緊政策所困擾。全世界許多國家都面臨通脹問題,中國也不例外,因此當局已經實施並將持續採取多項措施,以抵抗通脹及防止經濟過熱。我們認為中央政府在不損害經濟增長的前提下,將繼續控制通脹,但不會引用過度緊縮政策令經濟硬着陸。有人用90年代初中國採取的極端宏觀調控手段,導致股市大跌作為參考,但要留意當時通脹一度高見雙位數字,與今天水平有明顯差異。

內需成增長動力

作為投資者,既然沒有可能明確預測物價何時見頂,便應放眼於中國長遠的增長動力。自金融海嘯後,內地經濟結構已由過往投資、出口及內需較平均發展,轉移到以消費為重心的增長模式,雖然環球經濟復蘇對刺激出口有一定的幫助,但預期內部消費依然是主要增長動力。現時內地國民存款高達75萬億元人民幣,而個人財富亦持續上升,近年亦有一系列政策配合,例如提升工資水平、降低消費品稅率、加快城鎮化等。除了消費外,中國強勁的基本因素仍會吸引外資作長期投資及發展的據點。
投資者要留意的是,香港的中國基金一般不是主要投資在A股市場,而現時H股指數的市盈率亦僅約11至12倍,我們對中國前景繼續樂觀,相信強勁的基本面能為經濟持續增長帶來支持。
除宏觀經濟數據表現強勁外,其他利好因素包括人口龐大、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適當財政及貨幣政策的推行、經濟及市場的自由化以及競爭力的提升等,均為我們長期看好中國前景的原因。

富蘭克林鄧普頓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