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環境小投資:歐美滯脹輸往全球 - 潘國光

大環境小投資:歐美滯脹輸往全球 - 潘國光

伯南克於央行年會中發表演說,並無明確地說出量化寬鬆措施(QE)的需要,觀乎目前全球經濟的大環境,期望以增加流動性及推高資產價格來振興經濟這一方法,其成效將面臨極限的考驗。
高負債是困擾美歐經濟增長的主要結構問題,過往在低負債環境中,政府可透過增加開支或減息來重振投資及消費意欲。但隨着總負債相對GDP比例越來越高,增加開支或減息對刺激經濟的作用已變得越來越小,因為政府新增的開支,已無法直接傳遞至企業投資或個人消費的層面,而被債務及債息吸收了部份作用。
同樣道理,低息也無法再大幅提高消費意欲,因為個人及家庭都需要償債及增加儲蓄。
過去幾年,超低利率及量寬措施已大大推高了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成本,在成熟國家短期內不打算「退市」的情況下,已增的貨幣供應將仍然存在於經濟體系內,因此物價將難以回落。一旦這些國家於未來時間決定加推量寬,物價會重啟升勢。
當前全球面對的「滯脹」問題不容易解決,筆者預期美歐於未來一兩年,將逐步進入超高通脹及超低增長的局面,同時亦會把滯脹輸往全球各地。
那些高儲蓄、低負債、多資源的國家相對上會「好過」一點,還可以動用資源去補貼人民,而成熟國家將無可避免地需要面臨生活水平大幅下降。

金價暫未有泡沫

隨着超級通脹的來臨,以美元作為全球貿易結算貨幣的年代即將告終,而同樣高負債的歐元及日圓也不能倖免,並不能取代成為儲備貨幣的角色。其他國家在美元貶值的壓力下,最終亦會像瑞士一樣以干預、減息及量寬作回應,這就是所謂競爭性貶值,難怪黃金及白銀價格今年以來已分別上升了25%及32%。
實際上,金價在過去11年以平均每年20%的幅度上升,但此刻全球卻只有少於5%的資金投進與黃金相關資產,因此難言有泡沫存在。
而歷史告訴我們,解決上述滯脹及貨幣貶值問題的終極答案,就是再次回到「金本位」制度上,預期未來3年內這議題將逐漸變得大行其道。

潘國光
富邦銀行(香港)第一副總裁兼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主管

面對美元貶值,資金追捧避險貨幣瑞郎,瑞士央行出手干預以壓制瑞郎急升。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