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交通運輸業原本有「鐵(鐵道)公(公路)雞(飛機)」之稱,說的是壟斷行業經營的國企一毛不拔、與民爭利。在公路向民企開放後,鐵老大的地位不變,但溫州動車追撞慘劇令其威風不再,而原本就不甘屈居老二的航空業,頓時抖了起來,從深圳機場早前的臨時禁飛,到昨日全國機場的保安突然升級,都讓旅客看夠了其臉色。
航班延誤受詬病
內地航班最受詬病的是延誤。中國民航局公佈的數據顯示,去年內地航班的正常率,大型航空公司為75.8%,中小型航空公司為68.8%,尤有甚者,航班平均延誤一小時,其中不乏延誤四小時以上。當局指,逾四成航班延誤責任在航空公司。為提高與高鐵的競爭力,民航局曾着力治理航班延誤問題,但成效不彰。
溫州動車慘劇令鐵路部門不敢再狂妄自大,民航部門反而隱隱有了老大心態。深圳大運會開幕前夕,當局才宣佈機場將在開、閉幕式期間禁飛,數百航班受影響,大批外遊市民和旅行社批評措施擾民。昨日幾乎遍及全國的安檢升級,是全國都受到恐怖襲擊的威脅,還是因應烏魯木齊貿洽會即將開幕的例行措施?又有多少航班、旅客受影響?輿論應促當局給一個說法。
民航當然要恪守安全第一的原則,對恐怖襲擊的訊息不能掉以輕心,如因此未能就機場安檢升級發佈預警,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如果民航部門稍稍有維護旅客權益的心思,就可以做出減少擾民、方便旅客的安排。從北京奧運、上海世博、廣州亞運的先例來看,內地機場保安的升級並不局限於舉辦大型活動的城市,也不存在保密問題,當局理應提早公告,豈能搞成突然禁飛、安檢突然升級?
就算因突發事件而加強安檢,造成大批旅客滯留機場,當局又豈能裝聾作啞?經電子傳媒、經網絡,哪怕是經機場網站、微博,盡早向社會通報機場情況、航班狀況,就可以讓多少旅客早作安排,可以減少多少衝突和紛擾?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