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經濟專家擔憂:新跑道變大白象政府諮詢被指不盡不實難服眾

外國經濟專家擔憂:新跑道變大白象
政府諮詢被指不盡不實難服眾

【本報訊】機場建第三條跑道的公眾諮詢期尚餘不足一周,多個環保團體、學者及市民要求延長甚至停止諮詢,待有初步環評後,才讓公眾選擇。有外國經濟專家提出,當局預測新跑道的收益過份樂觀,重要成本被低估,未來收益或許大幅「縮水」。有本港學者形容,諮詢文件不盡不實,政府在整個諮詢過程如同隱形,難以服眾。
記者:梁德倫 蔡建豪

諮詢期本周五完結,但諮詢文件的內容已遭各界質疑。曾為英國希思路機場評估新跑道經濟效益的新經濟基金會經濟專家DavidTheiss指,當年希思路機場擬建第三條跑道,曾一度預測經濟收益達55億英鎊,後來以社會投資回報評估模式推算,預測項目蝕50億英鎊,項目後來被擱置。

單一部門負責難有作為

Theiss認為,機管局應以社會投資回報評估模式推測項目收益,更需計算環境成本。他舉例,機管局顧問報告以09年油價計算,當時每桶石油50多美元,但今天已高企80、90元,若日後油價攀升令航空旅費上升,旅客將減少使用空運。他又指,若2030年本港旅客量較機管局預測的少15%,屆時收益可能隨之減少42%。他建議機管局先作社會投資回報評估,以免日後第三條跑道變成大白象。
中文大學航空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羅祥國博士表示,根據外國擴建機場的經驗,公眾諮詢時以政府主導,例如英國由交通部負責,香港卻一直由機管局自行負責。他解釋,擴建機場並非只影響機場本島,航班及航道的安排、對環境的緩解措施等,都要政府跨部門協助,甚至由港府與內地民航部門溝通,但港府在今次諮詢期恍如隱形,令機管局難以回應各界訴求,諮詢欠客觀和中立。
羅祥國說,以德國擴建法蘭克福機場為例,當地政府在諮詢前已進行初步環評,「佢哋嘅態度好嚴謹,畀足誠意出嚟慢慢傾,就算最後唔起跑道都可以話畀公眾知有決心改善環境。」
他又提到,月初公佈的專家報告列舉了各項目可能出現情況,「機管局喺諮詢文件只係抽晒最好最理想嘅數據而唔係一個範圍,同實際操作一定有距離。」
他指出,機管局月初公佈專家報告後,令人質疑公眾諮詢文件淡化多樣問題,而且一直無提及環境成本如碳排放等,「畀人一個好差嘅感覺,不盡不實,冇咗公信力之後好難先可以建立返。」他續稱,由於機管局在公眾諮詢後期才公佈專家報告,各界需時消化,理應延長諮詢2至3個月,並由政府擔任主導推行諮詢。

第三條跑道諮詢期本周五完結,多個團體、學者及市民都認為應停止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