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下,泰國邊境診所內,兩個護士為偷渡過來的緬甸孕婦接生。滿頭幼嫩黑髮的血嬰,從母親兩胯之間闖到世界,那一刻開始,他要面對命運抉擇,一是無身份無根的留在泰國,一是回到戰亂中的緬甸。
緬甸六十多年戰火不斷,香港自由攝影師阿非跑去泰緬邊境,用攝影機告訴你世界另一端的生活。危難貧乏環境下,緬甸邊境孕婦能在診所生孩子是好運,孩子在家裏在森林出生是平常。有些母親,用盡氣力抱生病的孩子過泰國邊境找醫生,得到診治之時,仍然忍不住流下無力的眼淚。
像隔着無形一道牆
在堆滿病人的泰國診所裏,一個裹着毛氈的嬰兒,約有幾個月大,一雙眼睛,遠眺窗外動靜。阿非從花蚊帳一邊看去,感覺世界細小,嬰兒卻是那麼孤單,回去不回去,國家與孩子,像隔着無形一道牆。
用一個嬰兒變老的時間去打一世的仗,緬甸這個與戰爭糾纏的國家,人民用腳尋找出路,而小孩子,只會用心去尋找屬於他們的世界。即使父親在診所病床上養傷,一個粉紅氣球,已能帶引他遠走快樂之境。
阿非說,25年前,泰國開始設立收容緬甸人的難民營,由聯合國難民公署及無國界醫生等國際救援組織,協助及支援難民生活,讓他們輪候到海外收容國家過新生活。現時全國九個難民營,約有十五萬至二十萬難民,阿非親身走到一個名叫美拉(MaeLa)的難民營,裏面住了四萬人,主要是緬甸克倫族人。
緬甸亂局,政府軍與反對派游擊隊長期血戰,少數族裔被濫殺清洗。難民告訴阿非以往的戰爭經歷,政府軍為了殲滅異己,不時會來「洗村」,吃的被搶去,女的被強姦。一個克倫族難民學生,在「最難忘的一天」為題的英語文章裏,敍述關於緬甸故鄉故事:有一天,政府軍人沿克倫族民歌聲音找入一個班房問:「為甚麼不唱緬甸的歌?」老師說:「因為我們是克倫族人。」軍人二話不說,「呯」一聲,老師在槍桿下血紅的結束了一生。
戰爭不能奪去童真
有時,阿非看見一群一群的小孩子,在營內泥地中蹦跳着,像開心的小樹苗,卻生不了根。他們不愁溫飽,在營養餐前面的童真,或是布幕學校前面的八種笑面,讓人明白,戰爭可以致人於死,但不能奪去天生要快樂的自由。營內也有一個香港大學畢業的女生,數月前開始在這裏教授少年學生英語。她跟學生同樣住在竹造的屋子,平日回學校要涉水過河。學生教曉她到水井打水,晚上微弱燈光下,她用知識為學生填滿缺乏的國度。其實,學生心裏有個夢想在發光,努力學習,希望終有一天,為克倫族立國。
攝影:林亦非 記者:冼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