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說 - 陶傑

母校說 - 陶傑

「母校」這個名詞,本來有情,但不幸當「母校」橫生玷辱,就會令畢業生格外傷心。
「母校」不是英語名詞,中文本來也沒有。宋代的時候,中國早有四大書院:岳麓、嵩陽、白鹿洞、應天,卻從來沒有「母校」之說。「母校」原來是日本人搗的鬼──清末京師大學堂聘有日本教習,有一位日本教育家宇之吉,從東瀛來到中國,在京師學堂第一屆畢業禮訓話,正式宣播了「母校」這個觀念。
從此中國的大學生,離開大學,又適逢戰亂,北大、燕京、南開,各大學堂不是淪陷就是逃難,當中國的知識份子自感像孤兒,想起畢業的大學師長,「母校」的感性,增加了情感的濫觴。
從前的老電影「桃李劫」,有一首大學生的主題曲;「同學們大家起來,擔負起天下的興亡。聽吧,滿耳是大眾的嗟傷,看吧,一年年國土的淪喪──」唱得慷慨激昂淚水汪汪的,這就是百年中國知識份子「母校情結」的哭喊。
百年中國的讀書人在司徒雷登或香港殖民地政府的「母校」和中國帝皇的「父權」之間備受煎熬,十分痛苦。像孫隆基教授說的「未斷奶的民族」,中國現代「知識份子」對大學的戀母情結,對中國皇權的仇父意識,基因承傳下來,在香港大學八一八事變「禿鷹七十二小時」的魔影侵擾之下再受創傷(Trauma)──別看他們平時說英語、喝下午茶,到底還是中國人。這就是港大徐校長不得不向「一小撮反中亂港滋事份子」低頭認錯的原因。
但中國的「文化人」,對於「母校」,還有解決不了的倫理邏輯:母校父權,不一定對立,如果「母校」與「父權」勾結,默許大學校園「城管化」抓捕學生在密室裏關起來呢?中國的俗話:「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子不嫌母醜」、「打在兒身、痛在娘心」,「母校」即使變成父權的妻妾,以大局為重吧,也是為你好。
這一切煩惱,對於早就選擇去英美升讀大學的,終身免疫。所以,當你的「母校」是英國的Warwick(不,千萬不要叫她做「華威」),你該暗自慶幸:來生做不做中國人,將來的事,至少,你的今生,從來不是中國的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