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歸理想,要在公海興建浮動烏托邦島國,還有不少技術和現實問題要解決,畢竟在類似鑽油台的浮動平台上建立國家,跟在一個島上建國有很大分別,其中要面對維修、物流和天氣等問題。
既然建在海上,就要準備長期跟銹蝕抗爭,而且浮動平台上所有重要的活動組件,都必須定期檢查、維修和更換,需要大量人力物力。這些島國是否有足夠的專家去處理?又有多少自由意志者有在輪船工作經驗?最後他們或要跟鑽油台和貨櫃輪爭相聘請工程師和水手,否則難以應付。
遇風浪難應付
大海中,遇上風暴、巨浪都是平常事,但SeasteadingInstitute似乎在這方面並沒有多少應變方案。沒錯,這個浮動平台重達1,200噸,而且在有需要時,可啟動柴油驅動引擎將浮動平台駛走,但是假如遇上巨風巨浪,即使大如航空母艦也不易應付,何況是鑽油台這些簡單物體。
另方面,有人住的地方自然有垃圾和排泄物,一個浮動島國住了270人,每天製造的污水和垃圾,在茫茫大海中央又如何處置?
要遠離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專屬區,以不受任何法律規管,浮動島國至少要離岸逾322公里,在不亂把污水垃圾隨意傾注到大海的考慮下,意味浮動島國必須將垃圾運回陸地處理。
即使以大型運垃圾船每小時最快航行10海里計算,來回一次亦至少需要要兩日,柴油成本高昂。
deepsea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