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 難 - 陶傑

母 難 - 陶傑

跟幾位英國大學畢業的知識份子閒叙,說起香港大學的事情,都有點惋惜。
港大校友學生格外激動,是一個語言文化的問題。
「身為校友,看見這種不幸事,激動而心如刀割,是因為中文的問題,」我說:「畢了業的學生,中國人終身都稱為『母校』,就多了一層血緣和倫理的感情,有沒有發覺,西方人士畢了業,只會自稱校友,也就是Alumni,並無『母校』,硬要譯做Chinglish,即MotherUniversity之稱?」
幾位朋友一想,都認為有道理。「母校蒙羞,」E說:「就像自己親生老母給人玷辱了一樣,做子女的,焉有不悲憤慟哭之理。這樣說來,英文沒有這種叫法,就沒有了悲情。做中國人,一生下來,比別人多許多沉重包袱,這是一例。」
大學是母親,中國的黃河長江又是母親,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又是中國人的母親,還有各省市縣數不清的父母官,中國人的母親比其他民族多許多倍,示威抗議寫血書喊口號的風險,自然比別人多。
「從炎黃子孫的角度,」我呷一口Expresso,乾咳一聲:「我們這些是異類:英美大學畢業,不論哈佛劍橋,還是牛津LSE,只要用英語思維,都是平等的Alumni,沒有什麼母親呀外婆的這個那樣。留學外國,胸襟廣闊一點。雖然,加入了美國籍,對於愛國的中國人來說,等同認賊作父;而畢業自英美的大學,亦如同認鬼婆作母,但幸好我們的洋媽媽,不管名牌不名牌,也不論世界大學排名第九百九十七,校長都不會叫警察來禁錮學生,畢業禮或其他慶典,誰上座,誰下賓,清清楚楚,我們的洋媽媽不會有受玷辱的風險,身為炎黃子孫,從長江黃河萬里長城的感性角度來看,這到底是幸福呢,還是不幸?」
大家聽了,一呆。這是哲學上的「悖論」(Paradox),其中邏輯是非,須要寫一篇論文來探討。投票之下,一致同意:還是認洋婆做媽媽,把英美大學尊為母校的我們這伙隔岸小漢奸,哈哈,活得比較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