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活地阿倫在拍攝《貓兒叫春》(What'sNewPussycat,1965)時,就已經愛上巴黎。現在這部《情迷午夜巴黎》,可說是圓夢之作。當年他是編劇,也是演員。如今他是導演,連法國總統夫人都客串演出,時機好到不得了。許多人不喜歡活地阿倫電影喋喋不休的對白,但這是他的電影精妙之處。雖然你未必同意。
活地阿倫謳歌的不僅是巴黎當年的文化藝術氛圍,而是她所代表的整個歐洲的黃金時代(LaBelleEpoque)。一次大戰的爆發,令這個GoldenAge戛然而止,但亦造就了各地藝術家、作家於三、四十年代雲集巴黎的盛況。影片通過時光古董車,把美國作家送回巴黎最美好的年代,其實可以區分為兩個時期。其一是十九世紀後期直到一次大戰(1914-1918),我們看到印象派大師羅特列克(Toulouse-Lautrec)以至片初莫內(Monet)的荷花池外景等等,說的都是這個時期。其二是兩次大戰之間的巴黎,我們看到美國作家海明威、費滋傑羅、西班牙超現實主義藝術家達利、布紐爾等人,說的就是這個時期。
撰文:黃國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