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馬頭圍道塌樓慘劇,死因裁判官指摘屋宇署視察樓宇例行公事「求其交行貨」,提出多項改善建議,包括日後處理兩類最緊急樓宇,應派出屋宇測量師及結構工程師「孖咇」驗樓。惟屋宇署當死因庭「無到」,稱現時做法恰當,指若每宗危樓報告都要聯合視察,資源調配不具效率和效益。 記者:譚靜雯
立法會樓宇安全及相關事宜小組委員會今天將召開會議,跟進馬頭圍道樓宇倒塌事件。死因庭已向署方提出四項觀點和建議,包括塌樓前應將樓宇列為危樓、負責處理馬頭圍道樓宇的屋宇署人員「求其」,認為該員工視察後可能作了不正確的判斷。
指「孖咇」驗樓不具效益
死因庭並指出,業主通常不會遵從屋宇署勸喻信的指示,對於有逼切或即時危險的樓宇,署方毋須先發勸喻信,應立刻發出修葺令,並且每兩星期監察修葺工程是否已展開或完工;緊急個案及失修樓宇更應派出屋宇測量師及結構工程師聯合視察。
不過,屋宇署在向立法會提交的文件回應,指若發出修葺令,一貫做法會先向業主發出勸喻信,短期內會發出修葺令,要求盡早維修,強調發勸喻信並非維修進度中的關鍵環節,不影響維修。對於聯合視察的建議,署方指若每宗特定種類的危樓報告都派聯合隊伍視察,資源調配或許不具效率和效益,認為現行做法恰當,但稱持開放態度檢討。
至於死因裁判官其他觀點,屋宇署表示,現行員工巡查樓宇已有安全的執法行動手冊和指令,但會就死因裁判官的觀點全面檢討,另正評核負責處理塌樓事件員工的工作表現。
立法會議員李永達表示,一般巡查不一定要「孖咇」,但應按照樓宇的殘破及危險程度決定,「如果好明顯係失修,幢樓危危乎,咁梗係要孖咇啦。」他說,若署方擔心人手不足可向立法會申請,議員一定會支持。香港測量師學會建築測量組主席何鉅業則認為沒必要「孖咇」驗樓,指測量師可判斷樓宇結構,找出問題後再交由結構工程師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