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俗稱「人工肺」的體外膜氧合治療在豬流感襲港期間,救回不少病人的性命。東區醫院屬四間人工肺轉介中心之一,09年5月至今共進行23宗人工肺治療,佔全港公院逾半個案,病人存活率達九成。該院計劃,今年度將人工肺治療擴展至因病毒感染或中毒致心跳停頓的病人,代替傳統「搓心」方法進行心肺復蘇。
記者:陳凱迎
東區醫院、威爾斯親王醫院、伊利沙伯醫院和瑪麗醫院是本港四間人工肺轉介中心。不計算心臟科及心胸外科個案,全港公院於09年5月至本月,共處理40宗人工肺個案,其中23宗治療由東區醫院進行,佔整體57.5%。
東區醫院深切治療部主管殷榮華醫生表示,人工肺原理是將病人靜脈血液引流至體外,透過「氧合器」代替肺部將氧氣溶入血內,並帶走血中的二氧化碳,含氧血液經溫度調節後送回病人體內,暫代肺部的換氣功能。
人工肺現主要應用於肺部受損病人,最常見是感染了豬流感,其餘包括人類偏肺病毒及星座鏈球菌等感染,東區醫院處理的個案以年輕人為主,其中15人介乎36至55歲;病人使用人工肺最常見為六日,包括一名因肺炎支原體感染致嚴重肺炎的22歲女大學生。
維持正常血液循環
殷說,23名病人的存活率達91.3%,當中兩人死亡,包括一名服用10倍可致命份量毒藥「百草枯」的女病人,及一名患病毒性心肌炎的女童,女童心跳曾停止兩日,醫生透過人工肺維持於體外換氣,結果女童心跳回復,最終卻因腦部缺氧過久死亡。
殷指,如上述女童般使用人工肺時,無氧的血液是由靜脈輸出,經儀器供氧後血液再經動脈返回體內,目的是代替傳統「搓心」的體外復甦法,為心跳停頓的病人,於短時間內利用人工肺維持正常血液循環,直至病人戰勝病毒或細菌,恢復心跳。至於治療一般肺炎個案,血液是由患者的靜脈輸出,再經靜脈輸入,病人要靠自己心臟維持循環。
東區醫院計劃擴大為心跳停頓的病人利用人工肺治療,但不包括已無法回復心跳的病人(如冠心病);殷說,台灣研究顯示,人工肺能將心跳一度停頓的病人,死亡率降低一成多。現時該院有10名醫生及60名護士懂得應用此治療,相信人手可應付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