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東行紀》,張信剛教授的新書,天地圖書出版。
透過報章介紹,深感吸引;在書店拿到手中,直直站立一角打書釘近半小時始覺失禮,付款。
本地有關中東地區的旅遊書籍本來便少,縱使有,亦粗淺私人遊玩筆記,有空瞄瞄可以,讀後不過浮光掠影,對這片文化歷史宗教及地域相當廣闊的地區依然一知半解。
旅遊與歷史的認知與眼界隨經驗增長漸次尋求更能觸動視線與趣味的提升層次;中學、大學識觸北美洲、歐洲總算滿足,那歲月自新世界東至西,歐陸自北至南粗略遊遍,以西方白人及基督教義立國的土地,表面尚算豐富。
從北美洲轉移陣地,人在歐洲不單止對北美洲漸失興趣,甚而歐洲,除卻一些城市亦覺未能填飽胃口。一次火車上偶遇造就以色列、埃及打開中東大門之旅;西班牙南部並北非摩洛哥則是摩爾/伊斯蘭人文歷史的醍醐。
除了政治與社會動盪不明朗因素而遲遲未能跨越土耳其──伊拉克──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中亞──中國的夢想之旅。
可近年有專家提醒,人家打仗都打得疲累,閣下大可你有你行,我有我行……看來,這中東古路必去不可了。
上路不必帶過多行旅指引;首先加重行裝,其次盡信書不如無書,旅行的樂趣之一;人立異域一切以即時反應迎接新鮮,作者與你的路上際遇沒可能相同!
但上路之前盡讀,盡問,盡量吸收目的地相關的歷史、人文、生活習慣而非光吃喝玩樂購物,將是潛藏養份,讓旅程更能盡興埋下日後回味與靈感的種子。
中東是一部很難讀得明白的書;走耶路撒冷耶穌受難之路易行,認識耶路撒冷如何稱之謂聖城則很深,光理清猶太教、基督教及回教的同異已教絕大部份遊客一頭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