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不更事,每遇作文題目:「我的志願」、「我的理想」都是唏哩呼嚕的亂寫一通,從沒好好的思考為甚麼不以「李嘉誠」為目標?甚至沒有甚麼「30歲前買樓/賺第一桶金」的小資心願。比起現在的80後可能亦有所不如,所以每個年代總有不少的當代腦遲,現今社會毋須太過苛責年輕一輩「鐵未成鋼」。
慶幸當年雙親忙於「搵食」,礙於情勢採用「放養」的育兒方針。成長經歷跌跌撞撞,只有靠自己從錯誤中學習;從得失中參悟,並從中建立「賴嘢」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賴嘢」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
早陣子吾母不知怎地煞有介事的對我說,她現在總算放下心頭石,因為過去確實沒有給予太多的照料云云。其時心想,若當日有了妳的悉心關懷無微愛護,今天說不定只多了一名港男宅族。
各位看官別誤會,我並非抽水標榜現在多能幹,此刻多有成就。我只是認為人歸根要當自己的Boss(借王光亞主任語),而且是切切實實地學懂如何做自己的Boss,成為自己的Master。不是那種頤指氣使的Boss風範,更不是你民我主的Master思維,而是首先願意為自己的生活負責任和作出承擔,再而願意為別人的生活負更大的責任,和作出更大承擔的真正當家心態。我想這樣衍生出來的志願和理想才有點意思。
話說回頭,現在的港孩見多識廣,出埠比起我的出差紀錄猶有過之,起碼我還未去過牛津劍橋遊學,更未「造訪」過美國太空基地。所以相對特首那份聊勝於無「做好呢份工」的志氣,我們的下一代也許早已躊躇滿志。理想或者就是要做楊利偉;志願就是成為宇宙首富。雖然他們還是繼續不會結鞋帶,不識待人接物,但連身太空衣可不一定需要鞋帶;既為首富,不說「您好謝謝對不起再見」又如何?
盧先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