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港府正積極研究開發岩洞,增加土地供應。香港工程師學會透露,政府正就發展岩洞展開深入研究,以發掘更多合適選址,料最快今年底推出文件諮詢公眾。該會又指,港鐵正進行西港島線工程,其間需開鑿「出石槽」將石頭運走,據悉最少有三個約200至300呎「出石槽」的空間,可用作紅酒倉、骨灰龕等用途。 記者:譚靜雯
政府在去年10月《施政報告》提出岩洞發展,把政府設施如污水處理廠、配水庫等遷入岩洞內,以騰出靚地,興建住宅和商廈。土木工程拓展署早前已就本港開發岩洞的潛力,委託顧問進行研究,並提出五個面積超過20公頃的策略性岩洞發展區域,分別位於摩星嶺、獅子山、沙田石門、屯門藍地及大嶼山小蠔灣。
香港工程師學會岩土分部主席鍾國輝表示,得悉政府已委託一間顧問公司就已提出的選址進行可行性研究,以及發掘其他合適的選址。
鍾國輝又說,本港有不少地方都適合開發岩洞,但岩洞發展成本比一般高30%至40%,認為要發展岩洞,首要條件是騰空出來的土地需有價值及用處,「騰出嚟嘅土地攞去拍賣要賺到地價,可以係起住宅、商業用途等,如果唔係,(開發)都冇用」。
西港島線出石槽可用
港鐵西港島線工程正進行得如火如荼,鍾國輝稱,西港島線需深入地底67米的石層挖掘隧道,且大部份是岩石,故工程與開發岩洞相似,加上工人要將多餘的石頭運走,故會由地底開發一條「出石槽」至地面,「起完西港島線個出石槽都冇用,可以廢物利用,用嚟做紅酒倉或骨灰龕」。他說,初步了解西港島線最少有三個約200至300呎出石槽的空間可發展。
其實,本港早已有開發岩洞經驗,06年水務署為配合香港大學百周年校園發展計劃,將西區配水庫遷入岩洞內,以騰出地面土地,發展百周年校園。這兩個岩洞長50米,寬17.6米,高17米,是香港首個利用岩洞建造配水庫的實例。而該岩洞方案保護了臨近的三座歷史建築,將伐木量降至最低,減少產生建築廢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