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雲端:誰偷了蒙羅麗莎 - 丘亦生

金融雲端:誰偷了蒙羅麗莎 - 丘亦生

一百年前的今日,蒙羅麗莎從羅浮宮的牆上消失。這日也是星期一,是羅浮宮的休息日,8月是巴黎最淡靜的月份。博物館職員發現蒙羅麗莎失竊後,法國警方封鎖邊境追捕,搜查每一輛離開法國的火車和船隻,羅浮宮關閉了9日,最終唯一尋回的是保護畫的玻璃蓋,被棄置在羅浮宮附近的垃圾桶,蒙羅麗莎不見了。
法國人湧至羅浮宮,爭相觀看一幅空牆,博物館職員沒有在蒙羅麗莎原位掛上另一幅畫,因為他們相信蒙羅麗莎很快會回來,這是蒙羅麗莎!法國警方拘捕多名嫌疑犯,包括29歲的畢加索,原來他藏有早幾年從羅浮宮偷來的幾個羅馬雕像,但他沒偷蒙羅麗莎,被釋放了。法國人的情緒由充滿希望到絕望到無人理,羅浮宮不久在蒙羅麗莎的原位掛了一幅拉菲爾,蒙羅麗莎真的不見了。

離開時是名畫 回來時是神話

失竊後2年,蒙羅麗莎在意大利被尋獲,尋獲過程平淡得令人感到不對勁。偷了蒙羅麗莎的不是通天神偷,不是有組織犯罪集團,而是一個單獨行事、性格孤僻的小偷佩路治。案情是他在失竊前一晚潛入羅浮宮,第二日早上施施然偷走蒙羅麗莎,就是這樣簡單。佩路治是意大利人,曾在羅浮宮工作,被捕後自稱是愛國者,偷畫目的是把國寶歸還意大利。實情是2年來他不停兜售蒙羅麗莎,但無人相信這個失敗者擁有的是真迹。佩路治滿口謊言,意大利法庭判他入獄7個月,出獄後沒有人記得這小偷。蒙羅麗莎失竊情節不可能這麼平淡,總有點引人入勝的橋段吧!
1932年,一個美國記者終於滿足對蒙羅麗莎失竊案着迷的人,他寫了另一個失竊版本。策劃偷蒙羅麗莎是一個阿根廷騙子,他指使佩路治(故事刊出時佩路治已去世,死無對證)去偷畫,同時間他找人畫了6幅贗品,以天價賣了給6名收藏家。這宗騙案聰明之處,是真迹在哪裏不重要,蒙羅麗莎失竊是世界新聞,收藏家深信不疑自己買到的就是真迹。這是多麼完美的商業騙局,複製一幅畫賣6次,買畫的人開心,以為買到全世界在尋找的名畫。
這故事幾可肯定是假的,80年來沒有一幅假的蒙羅麗莎出現過,但仍有不少人相信這版本。蒙羅麗莎離開羅浮宮的時候是名畫,回來的時候是神話,我們需要一個神話般的故事。

港鐵越軌

港鐵(066)不再/不只是香港的鐵路公司,而是一家在中國土地上的房產公司。
港鐵上周公佈用20億元人民幣,投得深圳龍華地鐵線一塊上蓋商住地皮,是港鐵首次進軍內地房產業,媒體和券商普遍視之為港鐵終於如願,把香港的「地鐵+地產」模式引進內地。但我覺得這只是A貨模式,與所謂香港模式,有兩個關鍵分別:
1)香港的港鐵站上蓋物業發展權,在規劃路線時已由政府確定批給港鐵,是補貼鐵路營運的手段。深圳龍華線是港鐵05年開始投資興建,當年深圳市政府確曾有意抄足香港,把沿線物業發展權同時交給港鐵,其後由於過不了發改委一關,不了了之。事隔6年,現在龍華沿線上蓋地皮,是公開掛牌出讓,儘管有說競投條件為港鐵度身訂做(例如競投方要擁有建設地鐵的經驗),排除了其他對手,因而讓港鐵用底價投得。但日後深圳是否會持續用此方法「補償」港鐵,根本沒有Visibility可言,港鐵無數可計。
2)港鐵的香港地產生意,基本上是「零成本、零風險」,舉世無雙,原因是發展權由政府無償批出,而且位置優越兼且可建單位數目龐大,不愁沒有發展商參與,建築、補地價等成本一概由發展商承擔。即使項目虧損,港鐵通常獲保證最低收益,穩賺不賠。港鐵今次真金白銀拿出20億元人民幣投深圳地,是首次要為地產業務出資,如沒有發展商願意合作,日後更加要自行承擔全部開發成本,承受的風險與其他內房股無異。
港鐵多年來不斷向海外推銷「地鐵+地產」模式,6年前差一點就獲得龍華線沿線290萬平方米物業發展權(今次投得地皮可建樓面僅20萬平方米)。但內地媒體指,發改委認為這個所謂鐵路發展的成功模式,極具爭議性,擔心批出的地皮過大,國有資產向私人公司流失,所以不容許內地原封不動地應用所謂「香港模式」發展地鐵。

新CEO零地產經驗

其實港鐵身世早變,即使在香港,「地鐵+地產」模式也無法擺脫向港鐵私人股東輸送利益的指摘。香港政府當年東施效顰,執歐美公營部門私有化風潮的口水尾,把港鐵上市,賣出部份股權,製造了一個半公半私的怪胎。港鐵既要配合運輸政策,不理賺蝕建新鐵路,又要開口埋口講股東利益,要求政府批地批錢,確保股東回報。與九鐵合併後,港鐵更成為香港最大發展商,控制最多新盤供應,成為名符其實的「地產霸權」,相信內地也有官員察覺問題所在。
我現在擔心的是,港鐵候任行政總裁韋達誠,在英美參與鐵路管理逾廿年,毫無房產業的經驗,本來以港鐵一向發展物業的零風險安排,懂不懂地產也沒有相干。但現在港鐵「越軌」,不務正業,搞高風險內地房地產,韋達誠是否能夠勝任呢?

「盈」養不良的股市

上周全球股市哀鴻遍野,全周平均下跌3.9%,而美股自4月底的高位更已調整了18%。究竟怕甚麼?怕經濟放緩?怕歐洲債務危機收不到科?這些都是這兩三個月不斷困擾市場的因素,反而之前沒有料到的,是一路支撐着股市的企業盈利,也開始腳軟。
年初日本地震及油價高企時,大家均預期,經濟可能有一段暫時性的疲軟,不過當時股市仍然堅挺,而且在4月節節上升,美股更上試高位,靠的是企業盈利仍有強勢表現。坊間一般的解釋是,歐美業務低迷,還有新興市場的增長彌補,因此可以力保不失兼有不俗增長。
不過,隨着近期歐美日英經濟數據明顯轉差,對企業盈利的前景亦要重新估計,花旗新近發表的報告,便預測美國大企業的盈利增長,會由今年的13.5%,大幅下滑至明年的4.1%,遠遜於市場的平均估計。

政府補針成高利潤來源

該行看得勁淡,是基於一個有趣的觀點,即近年的盈利增長,其實不少是來自政府打補針。政府為刺激經濟而以退稅或失業救濟方式,把錢塞到消費者手上花掉,這些額外的消費,並不是一般經濟環境下,因為加人工而來的新需求,所以對整體企業來說,是利錢特別豐厚的生意(因為整體人工不漲而銷售額增加,意味邊際利潤較高)。至於政府長遠要加稅來降低赤字,則是後話了。花旗計算,政府這些相關刺激,已谷高企業的盈利達10至15%。
一旦政府救市這支歌仔不復再奏,這種高利潤的銷售額便會慢慢淡出,盈利的增長便頓失一個強力的因素。若再加上經濟重新轉弱,則盈利的前景便要重估,這對於股市的估值影響可以很大。事關即使現時美股的歷史市盈率已跌至近12倍,但盈利前景轉差,意味市盈率不變,股價還是要再跌,何況合理市盈率通常會因應盈利前景轉差而再收縮。
花旗調查了過去40年的環球股市跌市,發現一地股市在調整兩成後,若盈利接着出現倒退的情況,則股市還會再跌平均兩成,若果沒有出現盈利倒退,則股市便會從谷底反彈兩成。前者在43次股市調整中出現23次,而後者則出現20次。
當然,市場現時評估,企業盈利只會放緩而非倒退,惟要密切留意歐洲,事關其盈利走勢最為脆弱,不論私人消費及政府開支均在縮減。
盈利素來比經濟走勢飄忽,在經濟好轉時固然會狠狠反彈,但在經濟轉差時也會衝落谷底。若果目前的跌市是預先反映盈利的警號,而非單單信心及金融市場的避險情緒,在「盈」養不良下,便不要預期大市會出現強有力的反彈。

金融中心fan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

丘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