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典故:疫苗面世 預防傳染病

疫苗典故:疫苗面世 預防傳染病

一提起疫苗,不同人對它又愛又恨。疫苗能成功減低傳染病的傳播,卻又經常聽到疑似的疫苗副作用,甚至出現吉巴氏綜合症、孕婦流產等,令人擔憂。
疫苗在公共衞生最重要的貢獻,是嬰幼兒免疫接種計劃。在過去的40年包括香港在內的發達國家疫苗接種計劃,大大減低以往一些兒童殺手病的威脅,例如白喉及破傷風等。近20、30年相繼有不少新的疫苗面世,不論是對嬰幼兒或成年人都大大增強對不同傳染病的預防。
香港,不得不提的是自1983年起,在港出生的嬰幼兒開始接種乙型肝炎疫苗,不但令乙型肝炎的盛行率逐年下降,更重要的是它能防止乙型肝炎引起的併發症,如肝硬化和肝癌。事實上,近年一些新面世的疫苗趨向預防慢性疾病,包括帶狀疱疹(俗稱「生蛇」)及子宮頸癌等。

水牛培植牛痘疫苗

今天我們用的疫苗,大多是一些跨國大藥廠的產品。你有沒有想過,原來直到40年前左右,我們也有生產自家品牌的疫苗?在1902-1973年間,舊細菌學檢驗所(後來改名為病理檢驗所)的其中一個主要任務就是製造一些本港所需的疫苗,當中最重要和數量最多的是預防天花的牛痘疫苗,單單在1902-1908年間,就造了接近六萬五千支。今天如果你到香港醫學博物館,還可看到當年專為此而造的牛隻接種枱。(從前牛痘疫苗真的是從水牛身上培植出來!)那時,病理檢驗所還有自己的牛棚,確保有穩定的健康水牛供應。
此外,檢驗所亦曾負責製造霍亂、傷寒疫苗和腦膜炎血清。當然,在對藥品製造有嚴謹要求的今天,疫苗生產都只能集中在一些有良好作業規範的大藥廠。

撰文:香港醫學博物館學會「教育及研究委會」委員黃世賢醫生
逢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