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一對盲人夫婦並肩上路,不但沒迷途,人生活得更起勁更充實。48歲的明哥原本視力正常,四歲時意外失去左眼,30年後再失去右眼,變成全盲。他自言一切天注定,若不是失明,便不會遇上同病相憐的好伴侶明嫂。兩人三年前結婚,卻一直被迫「分居」,直至近月配得公屋才真正一起生活,過不一樣的二人世界。 記者:鄧秋英
明哥失去視力的過程有點曲折,他四歲時貪玩亂撒香爐灰,左眼沾灰,「醫生話要挖走眼球,如果唔係就冇命,同阿媽講一係要眼,一係要命」。其母終選擇保住兒子性命,明哥從此左眼失明。
明嫂熱衷做義工
「讀書成日俾人叫『單眼仔』,好自卑,唔想返學」。明哥小六輟學,做過車房工人及廚房雜工,及後患上精神病,在青山醫院住了10年。97年在醫院遭院友揮拳打爆右眼,視覺神經受損,7月1日回歸夜眼前一黑,從此活在黑暗中。
04年明哥出院後入住中途宿舍,並在庇護工場工作,到盲人輔導會上點字班時,邂逅到中心做義工的明嫂,二人拍拖四年結婚。明嫂也不是天生失明,父母無眼疾,但家中三姊弟均患黃斑點病變有弱視。她自小四開始患病,視力逐年衰退,現只餘兩成視力,成夫婦生活中的唯一點光。
現年43歲的明嫂雖然視力不斷衰退,卻熱衷做義工,陪失明人士到醫院覆診,「我仲睇到嘢,有能力幫人,好開心」。明哥坦言被妻子的積極樂觀感染,「堅毅不屈」是夫婦的生活宗旨。
垃圾房撿舊家具
兩人結婚即「分居」,乃因明哥離院後須住在中途宿舍一段指定時間才可獨立生活,直至上月獲恩恤安置公屋單位,兩人正式開展新婚生活。明哥在工場工作收入不多,夫婦領低收入綜援幫補生計,新居大部份家具均為二手或從垃圾房撿拾,最衿貴的是一台由街坊贈送的二手鋼琴,家中沒電視機及收音機,彈琴是最大娛樂,明嫂說:「細個有個街坊免費教我彈琴,我就教吓明哥,佢都識彈一、兩首歌。」
只要相愛,那管是一室舊電器傢俬。對明叔夫婦來說,琴鍵傳情,比四目交投來得更甜蜜溫馨。
攜手相扶
默契佳 靠摸選電器
明哥夫婦愛巢位於屯門一公共屋邨,入伙逾月,屋內堆了不少雜物,他們笑言:「我哋知道啲嘢放喺邊度,摸吓摸吓就搵到」。明哥夫婦畢竟已習慣在黑暗中生活,適應新居沒多大困難,一般家務和切菜做飯都做得十分妥當,但始終生活習慣有別,平時相處只靠把口溝通。」兩人異口同聲指相處之道,在乎互相提點和遷就。
明嫂怕做不了「盲公竹」
搬到新社區,多得教會朋友協助,經常帶他們外出認路,記者採訪當天,他們還帶路乘輕鐵到市中心選購電器,路上明嫂以僅存視力為丈夫引路,明哥則輕扶妻子肩膀或挽她手臂,點着盲公竹到電器店,一起靠「摸」選購心儀電飯煲,十分有默契。然而明嫂憂心,一天她變成視力衰退至全盲,不能再做「盲公竹」,夫婦一起外出會有困難。
蘋果日報慈善基金協助明哥夫婦建立安樂窩,從「家居援助專戶」撥款購買煤氣熱水爐、雪櫃、電飯煲及梳化給他們新居入伙。
《蘋果》記者
融入社會
購物不便 盼獲輔助
同為失明人士的無障礙設施關注組發言人梁球指,現時很多公共屋邨已具備無障礙環境設計,失明人士獲編配單位也較寬敞及較多活動空間,融入社區最大困難,是認識及適應新居住環境。「佢哋最怕購物唔方便,唔知邊間舖有乜嘢賣,外國有啲商場或商舖,有紅外線話音系統,失明人士經過部耳機就會聽到舖頭名,好方便」,他認為香港應為失明人士提供更多輔助設施,有助融入社會。
復康中心118人輪候服務
現時香港盲人輔導會轄下有兩所復康中心,為16歲或以上新失明人士提供綜合復康訓練,幫助適應新生活。該會發言人指提供的一對一訓練,包括定向行走、點字、電腦應用、家務料理及乘搭公共交通工具。「如搬新居,導師會去家居探訪,幫眼睇吓啲傢俬擺位同裝修,有冇對失明人士造成危險,等佢哋住得安樂」。現時有70人正接受訓練,並有118人輪候服務。香港盲人輔導會電話:27788332
《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