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醫學界議員梁家騮醫生最近宣佈九月小登科,我有幸成為他的兄弟,分享他的喜悅。在參與婚禮的籌備過程中,令我想起在醫學院習醫時的一些軼事。
八十年代中大醫學院有一名腦科教授張醫生,他是在英國受大學教育的華人,每天都西裝骨骨、打煲呔,滿口都是牛津英語,一舉手一投足,永遠給人一種很有教養、舒服和穩重的英國紳士感覺。
有一天張醫生一如平日的裝束,早上帶領一班醫學生巡房,來到一名阿婆的床前,她看到張醫生的煲呔,臉上立即流露感激的表情,握着張醫生的手說:「醫生,你今日大喜日子也來看我,真的非常多謝你!」旁邊的醫學生當然知道那天不是張醫生大喜日子,大家都笑起來。
記得內科開學的第一天,張醫生提醒我們,即使念完內科後甚麼也忘掉,也要記得「醫者父母心」這五個字。他提醒我們不但要用父母心腸,如對待自己子嗣一樣盡心盡力去照顧病人,當治病時遇到有困難時,更應假設病人是自己親人,問題便會迎刃而解了。
我當日未能完全明白張醫生的教誨,不過到了二十多年後的今天,「醫者父母心」五個字,成為我工作裏一個很重要的座右銘,有時病人被網上搜尋的資料弄得混亂,此時我會與他解釋,若他是我的家人時我的做法,最後他們多數會明白我的心意,很快就能決定治療方案。
我覺得我非常幸運,一生中遇到很多好老師。張醫生受過最好的劍橋牛津式教育,也能將中國儒家思想融會貫通。他雖然是位教授,但對病人全無架子,所以阿婆也大膽跟他談天,今天再想起這件軼事,仍令我發出會心微笑。
精神科專科醫生 李德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