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下一代對中國歷史沒有興趣,尤其女生。
中國歷史不吸引女性讀者,除了情節過度血腥恐怖,人物也沉悶而猥瑣,不是岳飛文天祥之流,空得忠勇,毫不浪漫;剩下來就是和珅李蓮英之類的猥瑣太監角色,中國現代的歷史學家從范文瀾到唐德剛,有幾個是女人?
中國歷史的詞彙也很令人抗拒:皇帝「昏庸」、朝廷「顢頇」、權力「尾大不掉」,最常見就是「民不聊生」或者「列強割據」、「洗雪國恥」之類,滿紙的陳腔濫調,令人昏昏欲睡。
對不起,歷史的教育,首重娛樂性,次要人物的趣味,一味灌輸「愛國」,這種書籍,打個呵欠,快快丟進垃圾桶。
英國史學家史塔基講都鐸王朝,抓住亨利八世和伊利沙白女皇這對父女說起。講伊利沙白一世,叫讀者欣賞她許多幅肖像,問:有沒有留意,伊利沙白女皇很喜歡換衣服?看,這件是高領金縷衣,那一件是大紅袍,她的衣櫃,有華麗宮服上千件。
然後史塔基問:為什麼?因為伊利沙白三歲的時候,就沒了母親──生母安寶琳,給亨利八世以通姦論罪砍了頭,父親另結新歡,冷落了幼女。三四歲的小女孩,正在成長,媽媽生前喜歡替她買新衣服,裝扮成小公主,母親橫死,此後有兩三年,伊利沙白的衣裙太小了,根本沒有人給她買新衣,她沒有稱身的衣服穿。
童年陰影,她長大了,搜羅收藏華麗衣服成癖,這一點,與她幼年忽然失去了母愛有關。
這樣的敍事,歷史學就吸引女性讀者──四百年前這位女皇的心理成長,與今日所有的女性相同。一卷歷史,講故事換一個角度,就多了許多人看了。
什麼文治武功、中書門下、九品中正制,中國式的歷史讀本一直是一群酸文人在自說自話,他們憂國憂民,卻從來沒有受過心理學的訓練,不知道溝通的藝術。這是中國歷史教育受中國下一代唾棄的理由,兩個字,就叫做無趣;再加兩個字,僵化。一大堆死去的名詞強要網絡的一代死記,難怪他們不想「愛國」。看,伊利沙白一世為什麼愛穿新衣服?會說故事的人,永遠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