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是《禮記.大學》的頭一句,香港大學引以為校訓─明德格物。這所百年學府是怎麼親民的呢?大家有目共睹。講大學之道,還得從曾寓居香港的中國教育家蔡元培說起。
蔡元培1917年出任北京大學校長,履新那一天,校工列隊在前身是京師大學堂的北大正門恭敬行禮,蔡校長脫下頭上的禮帽,深深向校工回鞠了一個躬,校工和學生大為驚訝。近百年後的香港大學,校長只會向認捐的富豪與高官鞠躬。
「兼容並包,思想自由。」蔡元培以此定下辦學方針、大學精神,且講得出,做得到。他任內,北大有倡導「德先生」「賽先生」的共產黨人陳獨秀,有學貫中西的保皇派辜鴻銘,也有自由主義者胡適。1919年,中國政府準備簽署喪權辱國的《巴黎和約》,學生群情洶湧,5月4日上街大遊行。蔡元培表示由他代表同學向政府表達訴求,學生拒絕。
當年營救被捕學生
當天晚上,學生火燒趙家樓,多名北大學生被捕。蔡元培知悉後對學生說:「你們今天所做的事情我全知道了,我寄以相當的同情……我是全校之主,我自當盡營救學生之責……我保證在三天之內,把被捕同學營救回來。」蔡元培後來成功保釋被捕同學,隨即向政府請辭,在北京學界多方挽留下復職。
近百年後的香港大學,為了「保障學生安全」,校方保安把和平請願的同學都推到後樓梯並且關起來。港大人常以國父孫中山曾在此留學引以自豪,孫中山當年為甚麼要來香港呢?他在《孫文學說》寫過:「予在廣州學醫甫一年,聞香港有英文醫校開設,予以其學課較優,而地方較自由,可以鼓吹革命,故投香港學校肄業。」他又怎會想到,世紀之後,這片曾「可以鼓吹革命」的校園,已是擁權貴以自重,拒言論自由於千里的富貴學店?《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