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社會富庶,但有很多人要捱餓。樂施會一項調查顯示,本港每六個貧窮家庭就有一個無法得溫飽,要經常捱餓;部份人更因進食「隔夜餸菜」或過期食物而導致中毒及腹瀉。有單親媽媽哭訴,子女常為爭餸吵架,心力交瘁;有母親只求給兒子一頓飽飯,已感幸福快樂。
記者:王家文
「小朋友食唔飽,會感到好唔安全。」育有兩子的單親媽媽玉珍因為家貧,常要到超市買快過期食物,或到街市買數元一份的爛菜瓜,「個仔見到啲餸都冇乜信心」,她自己也常會肚瀉。有時她會到灣仔社福機構吃餐10元飯,但一直希望能給兒子弄一頓「勁飽」晚餐,「飽是一種幸福快樂嘅感覺」。
每六個貧童家一捱餓
樂施會今年5月至7月委託政策二十一進行「貧窮家庭生活狀況調查」,受訪的600個住戶入息低於中位數、有15歲或以下兒童的貧窮家庭中,16%因缺錢無法購買足夠食物,即平均每六個家庭就有一個要捱餓;72%受訪家庭子女要進食「隔夜食物」,15%則進食快過期及已過期的食物,前者平均每周3.5次,後者則2次;當中6%住戶更因此而導致食物中毒、嘔吐或腹瀉。
「成日為餐餸嗌交,我真係冇能力。」阿梅有三女一子,是單親母親,每月靠約5,000元綜援金生活,捉襟見肘,一周吃三餐白粥,偶爾買條魚給子女添菜,「做家長就食魚頭魚骨」。食材、租金樣樣加,「去到街市就頭暈」。阿梅只希望政府能增加學生膳食津貼,減輕負擔。玉珍亦說,兒子校內一個飯盒也要23元,「男仔食唔飽,對健康一定有影響」。
捱餓家庭一個也嫌多
樂施會項目經理曾迦慧預期下半年通脹加劇,基層市民生活越見艱苦。她指09年至今,只有4萬多人次申領食物援助,促請政府加強宣傳和增設食物銀行地點,並延長援助期至半年;同時增加綜援和關愛基金中的兒童膳食津貼至每月384元。她強調:「捱餓家庭一個也嫌多。」盼特首在施政報告回應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