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醫手記:木人巷 - 盧寵茂

鐵醫手記:木人巷 - 盧寵茂

從七月開始,我接任香港大學瑪麗醫院外科部主任一職。面對種種轉變和挑戰,《蘋果日報》此時着我給它寫點文字,本是茫無頭緒,又覺百上加斤,但想到碰上工作上的這個轉捩點,正好給我提供了寫作的素材,棄刀用筆,也給我一個抒發感受的機會,故就此接受了。
我在瑪麗工作了超過四分一個世紀,卻沒有想過歲月在我面上留下的痕迹。一天,我踏進升降機,一位老太太隨着進來,她望了我一眼,沒有說甚麼,和我一前一後的站在徐徐移動的升降機內。沒多久,她忽然回過頭來向我說:「醫生,你是這醫院內我所見過最老的醫生。為甚麼這醫院的醫生全都很年輕?」
這話可令我無言以對,思潮起伏:我的外表很蒼老嗎?以現代的標準來說,我還算是壯年啊!抑或並非我老,只是院內年紀比我大的醫生實在不多,她見不到也不為奇,觸目所及都是年輕面孔,我自然是最老的了。可是,為甚麼這裏的醫生大都是年輕人?年長一點的醫生哪裏去了?
有人說這反映資深的醫生都跑到私營醫療體系去了,所以像我這樣「老」的醫生難得一見,留守到退休的更是少之又少。更有人以此勸我快點離開,放棄瑪麗。我們真的可以放棄瑪麗嗎?
瑪麗醫院說得上是醫療界的少林寺,它不但是一所訓練醫院,給新晉醫生提供各種訓練,也是教學醫院,教授醫科學生,年輕醫生自然特別多。這幾年,更有許多有志願當醫生的中學生來到當義工,一切正好顯示這所教學醫院的角色。再者,瑪麗能培訓出優秀的醫生到私營醫療市場服務市民,也是對香港醫療體系的另一種貢獻。別的不說,單說外科,本港很多私人執業的頂級外科醫生,都是從我們大外(瑪麗大學外科簡稱)這條木人巷打出去的。培訓年輕一代是瑪麗的重任,影響整個醫療體系──包括公營和私營,以至整個社會。
升降機內的老太太,在瑪麗遇上眾多年輕醫生,可不用吃驚,他們正是醫學界未來的希望。

香港大學外科學系系主任 盧寵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