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出席一個講座,題目已經沒啥印象,只記得台上兩位講者不但是金融才俊,更是當日財經寫作界的一時瑜亮──身份已然敗露,或根本是自得其樂的《信報》專欄作者:原復生和方卓如。前者其時還未晉身「超級毅行者」之列,而後者亦還是「絕種好男人」一名。
講座內容都是環繞寫作苦樂,而原復生(即蔡東豪亦貴為「金融中心」版主)則分享了他由毛遂自薦,而獲該報主理人林太的賞識開始執筆,然後瀟灑在傳媒走了一回,直至坐上位高權重的上市公司CEO職位的經過,都娓娓道來。及後有答問時段,那時候為了爭取蔡先生的注意,其實那種事不一定只是忠實女讀者或趁機騷柯(ShowOff)者的專利,我也特地問了一條問題:「蔡先生,如果說你過往寫的東西為你創造了事業的機會,那麼反過來的情況,無論發生在你或別人身上又會是怎樣?」
我想蔡先生未必全然記得當時的回答,甚至或許早已忘了有這麼一條提問,只是他有句話一直在我腦海縈繞至今,他提到:「說不定現在已有其他人,甚至可能是一位上市公司主席,正化名在報章上疾書己見。」那刻心諗,既為主席要不日理萬機,否則肯定忙於風花雪月,豈有如斯閒情逸致去執筆爬格,正是分分鐘幾千萬上落。但誰想到小號歷經海嘯大難倖存還上了市,並且驚覺主席工作原來虛實難分,為時日短既沒有培養出高尚嗜好,又未能練就一身財技炒功。百無聊賴竟然在此會客室賣文弄墨,實在始料不及,亦禍福未知。箇中因由,猶如PSI(股價敏感資料),不足為外人道也,只待適當時間再作公告,當然還得祈求「披露易」莫當機。
盧先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