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雲端:最後一代香港人 - 丘亦生

金融雲端:最後一代香港人 - 丘亦生

香港人活在一個也算特別的城市,梁文道說,這城市的人是不看書的,或者有看但不敢承認,又或在家裏偷偷摸摸地讀《尤里西斯》,然後被迫在地鐵拿着《一分鐘經理》,以免被人家當怪物般恥笑。不看書,不敢承認看書,甚至恥於看書,這些性格凸顯了另一種城市態度:不尊重知識。擁有知識彷彿是自貶,在朋友間最尷尬是被嘲笑「高深」──更難受是加上一個「扮」字。噢,「不扮高深」的風氣好像由本集團帶起,我們還是談別的。
一個不尊重知識的社會,是一個沒耐性的社會,孕育出即食文化,所有事情的目的,是在最短時間內得到最直接的效益。蔡瀾最新暢銷作品是《140字小說》,今天文字變得矜貴抑或不值錢,我弄不清楚。即食文化中,我們相信自己的隨機應變能力,甚麼事只要肯學肯做,一定可做出似模似樣的成績。做任何事,我們都要見到明確和可量化的目標,要在最不浪費自己的資源情況下去到目的地,力度要剛剛好,做得太好會被人嘲笑「嘥料」。
活在即食文化中,我看到太多「維基文學」。我從未翻過一頁《哈利波特》,但我看過維基百科關於哈利波特的資料。看書和看維基百科,兩者分別應不大吧!我出席一個公開座談會,談到哈利波特時,頭頭是道地搭嘴,沒半點心虛,因為我覺得出席者對哈利波特的認識也未必很深。今時今日,寫文章之前的第一步驟,是看維基百科。維基文學優點是整齊,有沒有性格,有沒有色彩,大家好像不大在乎。以往我們批評市面上充斥着太多抒發個人意見的所謂評論,今天想,抒發個人意見也不錯,總好過維基文學。
我最近看了由JoelMokyr寫的《TheEnlightenedEconomy─BritainandtheIndustrialRevolution1700-1850》,作者是研究工業革命的歷史學家,他從新角度看這段看似完全關於經濟的歷史,結論是帶動工業革命,不是物質力量,跟大英帝國的威望、貿易、資源關係不是最大,而是工業革命之前席捲歐洲的啟蒙年代所散播的知識種子。工業革命由英國帶領,不是因那年代英國船堅炮利,而是啟蒙年代為英國準備了最合適的思想土壤,讓知識百花齊放,然後由部份有見地的人把知識應用於工業上。
工業革命改變了歷史的框架,新科技不單提升工作效率,還改革了社會結構,例如加速城市化、鼓勵消費文化、女性加入勞動大軍等。然而,工業革命改變了最重要的東西,是人類的習慣和思考方式,從此我們勇於尋求改進,精益求精,形成一個向上進步的循環。工業革命表面上是發明新技術,但作者指,所謂新技術其實早已存在,只是沒有一個合適環境,讓有識之士大規模地應用這些技術。工業革命的革命,其實是一場思想革命,一切由尊重知識而起。
對於知識在香港的重要性,我真的憂慮,甚至感悲觀。今天傳統報紙式微,網絡侵佔我們生活每一環節,資訊氾濫,知識變得其次。我有強烈感覺,我的下一代根本不會有我的憂慮,我這個年代,代表着香港最後一個由文字閱讀培養出尊重知識的年代。

你們覺得我過份悲觀的話,我有更壞的事情告訴你們,你和我是最後一代香港人。李照興在《潮爆中國》最先帶出這概念,今天的香港像一粒方糖,放進一杯很大的中國茶中漸漸融化,香港難以完全保存原貌,最多在未融化前,發出一種屬於香港的味道。
跟內地融合的過程中,香港失去自己的信念,走向「中國化」,這是香港人的悲哀。內地旅行團團友在香港跟導遊爭執,結果是香港旅行社賠錢了事,一句「息事寧人」,令香港人心碎。香港人連自己最引以為傲的司法系統也不相信,加上旁觀者不覺這種解決方法有甚麼不妥,息事寧人變得理所當然。香港人在一些重要事情上立場企得不夠硬,其他香港人不大聲喝止,我們向後退一步,再退一步,很快便退到內地常用的處事方法。甚麼是內地的處事方法?為求穩(一部分當權者心目中的穩)而放棄包容開放。
我有不少支持建制的朋友,他們對現今香港社會最不滿的地方,是他們認為聽不到理性的聲音。理性社會講究包容開放的環境,持不同意見者大鳴大放,注重多元刺激,社會中有很多和自己一樣及和自己不一樣的人,大家一面溝通,一面競爭,每天有很多不一樣的事情發生。一個理性社會的形成,由尊重知識的人引導,通過傳媒走向大眾。我相信傳媒在理性社會扮演重要的角色。

報網互動 撥雲見日

不由得不為報紙揑一把汗!拉登之死是由twitter率先爆料,茉莉花革命也是靠其組織及動員,有對冲基金更利用twitter中的留言情緒,來制訂跑贏大市的入市策略。即將上市的facebook,市值估計達1000億美元,比傳媒巨無霸新聞集團大一倍有餘。
短短幾年間,社交網絡已滲透至日常生活中,成為環球通用詞彙。有調查指,美國18至34歲的年齡層中,有近一半人早上起床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登入facebook,48%的年輕人習慣在facebook上找新聞。
既然社交網絡來勢洶洶,報紙豈非無運行?我不這樣認為,我認為報紙仍然是傳播重要思想的主要媒介,原因有二:
一)網上資訊爆炸,搜尋合適的資訊好似大海撈針,友人的facebook擁有過百朋友,單單每日要檢閱他們的分享已疲於奔命,而且往往在滿足八卦心理之外無甚收穫,平白患上資訊疲勞症。
二)社交網絡接受的訊息,受限於其社交群體,部份或有共同興趣,部份或有相似背景,無論如何,這將限制了接收訊息的廣度,變成另類偏聽。
紙媒的重要功能之一是篩選資訊,紙媒深明讀者的時間有限,所以希望讓讀者以最少的時間吸收最重要最有用的資訊,而且一份報紙背後有龐大的採訪隊伍,他們的背景專長視野均不盡相同,由他們去炮製種類繁多各適其適的內容,將更能給予閱讀者一個另類觀點,刺激靈感,開拓新眼界的機會。
當然,社交網絡的即時性,是紙媒所不能企及的,所以在新聞的發放方面,確實有所輸蝕,但對於有質素的分析,時間性絕非決定性的因素,紙媒作為一個擁有過十萬like甚至數十萬like(是真金白銀掏腰包的like)的渠道,依然是一個強力的媒介。
擁有過百年歷史的紙媒,抵住了收音機及電視機的挑戰,社交網絡的出現,也絕非只有捱打的份兒,看看香港報紙發行量的增長便可知一二。兩者在好一段日子裏仍然各有空間,各自各精采。
我深信,有質素的分析,在任何媒體也會受歡迎,被Like,被Share,所以我們立足報紙之外,也建立了本身的facebookfan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與各位互動交流。
丘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