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教師聲線出現問題會影響教學質素,有調查發現,學生數目及教學時數越多,教師患聲線障礙的病發率越高;約三成中學教師有聲線問題,一成患者每月平均因病缺課一至三天。專家指小班教學有助改善情況,建議教師聲線障礙應納入職業安全保障範疇。記者:郭慧嫻
任教中學數學科的李志恒表示,去年9月開學後疑因未習慣長期用聲及沒使用咪高峯等輔助儀器,經常喉痛聲沙,向西醫求診服用消炎藥、喉糖,甚至嘗試坊間偏方如鹹甘桔及八仙果等,惟情況沒有改善。農曆新年十數天假期他幾乎不說話,拜年時也只作揖恭賀下,情況稍見好轉。直至學懂發聲技巧,聲沙問題才得以解決。
36%患者情緒受困擾
香港言語治療師協會分別於08年及今年進行兩次調查,先後訪問了1,135名及64名中學教師,發現教師聲線問題病發率,由08年約45%降至今年約30%,需用力發聲或突然失聲等發聲問題則由約39%降至29%。08年調查顯示,近12%聲線問題教師每月平均缺課一至三天,36%教師未能持續一天教學,當中30%未能維持四小時以上教學工作,另有36%患者稱因聲線問題情緒受困。
此外,調查發現不論任教高中還是初中,授課少於10人的患病教師比率平均僅約兩成,但教授10名以上學生的患者則平均超過四成。授課時數每周少於10小時的患病比率平均近四成,時數逾35小時的病發率則近六成。
參與調查的港大言語及聽覺科學部榮譽助理教授江柏軒說,一般巿民的聲線問題發病率僅6%,雖然近年推行小班教學有助減低教師發病率,但教師患病比率仍然偏高,強調提高保護聲線意識,有助減低發病率。
可致聲帶瘜肉或結節
協會榮譽顧問伍可怡說,教師長期發聲方法不當或濫用聲帶會令聲帶受損,學習丹田呼吸、協調發音等技巧有助保護聲線。協會主席方思行提醒,若教師授課後需大量喝水紓緩喉嚨不適、無染病下喉痛聲沙持續,已是患病先兆需及早治理,否則可致聲帶瘜肉或結節,嚴重可致失聲,建議定時自我放鬆喉嚨肌肉預防問題。
協會倡議將教師聲線問題納入職業安全保障範疇,政府應定時為教師等聲線障礙高危行業提供評估及跟進。
喉嚨肌肉鬆弛法
1.將手指公及食指分別放在喉核兩邊
2.輕力將喉嚨緩緩向下拉
3.維持兩至三秒
4.整套動作重複五次
資料提供:香港言語治療師協會
出現聲線障礙徵兆
1.需要大量喝水
2.覺得喉嚨繃緊
3.喉嚨感到十分疲累甚至痛楚
4.聲線變得沙啞
5.要提高聲線或聲調才能說話清晰
資料提供:香港言語治療師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