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時常聽到國寶拍賣的消息,一會兒在英國鄉下出現了乾隆御瓷,一會兒又在法國出現了鑲滿珠寶的龍袍,一會兒又不知從哪裏冒出皇帝秋狩的長卷,更不用說被人大肆炒作的圓明園十二生肖銅像了。在世界各地的拍賣場上,動輒幾百萬英鎊,上千萬美元,幾億港幣,就這麼轉來轉去,讓一些收藏的人家獲利,也讓我們讀到這些新聞的人不禁浩歎,這麼多精美的中國珍寶文物,是怎麼流到外國,怎麼變成西方收藏家的億萬家財的?
讓人浩歎的,不止是國寶的流失,還有圓明園的焚毀,淪為一片廢墟。一百多年來,我們總是感歎清朝後期國勢不振,更兼滿清統治集團視野封閉,行政顢頇,遭致西方列強的入侵與掠奪,使得燦爛輝煌的天朝大國,淪為孫中山所說的「次殖民地」。最是錐心刺骨的民族烙印,大概就是圓明園遺址了。我們一向視為現代文明表率的英國與法國,在1860年英法聯軍遠征中國之役,像一群打家劫舍的強盜,闖進圓明園,搶奪了各色珍寶,最後還要放一把火,燒毀了譽為文明奇蹟的「萬園之園」。英法聯軍摧毀文明的暴行,在當時就受到法國大文豪雨果的譴責,以充滿諷刺的口吻說,「我們歐洲人是文明人,中國人在我們眼中是野蠻人。然而,這就是文明對野蠻所幹的事情。」
在今天在世界各地拍賣場上出現的中國珍寶,有多少是來自英法聯軍在圓明園的搶掠,我們還沒有明細的清單,無法一一核實。但是,全世界的人們,擁有億萬財富可以競拍的富豪們,在夜深人靜之時,回顧歷史,思考文明的發展,都應該捫心自問,都應該清清楚楚認識,從圓明園流出的珍寶,雖然價值連城,雖然在拍賣會場大放異彩,卻都曾經歷過侵略者的槍聲,聽過宮女與太監倉皇逃避的哭喊,甚至接觸過英法聯軍毛茸茸的大手,間接沾染過中國老百姓的鮮血。最後面臨的悲慘下場是,珍寶的聖潔遭到強盜的姦污,成了強盜家族引以為傲的贓物。這還不夠,卻又再次像受盡凌辱的女奴,赤裸裸拖到拍賣場上,任人品頭論足,討價還價,不知花落誰家。
近來上海中西書局為了紀念圓明園罹難150周年,出版了一套十五種「圓明園劫難記憶譯叢」,都是參與英法聯軍之役親歷者的回憶錄,詳細記錄了洗劫圓明園與火燒圓明園的經過。這些回憶錄的記錄各有偏重不同,也往往洗清自己污穢的髒手,把污水潑向別人。但是,同時閱讀這十五種回憶錄,參照對比,就大體上可以捋清事件發生的脈絡,得知法國軍隊先抵達圓明園,先掠奪了園中的珍寶。其後英國軍隊也不甘人後,繼續搶奪與分贓。至於火燒圓明園的罪行,則是英國的全權特使額爾金勳爵及英軍總司令格蘭特將軍,不顧法軍總司令的反對,堅持燒毀圓明園,給中國人一個教訓,是破壞歷史文物的罪魁禍首。也可以說,英國與法國破壞文明的罪行,是一個先搶劫,另一個跟着搶,然後又焚毀現場,毀屍滅跡。罪行可謂不相上下,相輔相成,旗鼓相當。要中國的農村老百姓來說理,一定會說,大哥二哥麻子哥,個個都是土匪王八蛋。
這套譯叢的顧問是法國史學家伯納.布立賽,在2000年來到中國旅遊,參觀了圓明園廢墟,受到極大的震撼,在2003年寫了一本《1860:圓明園大劫難》。他受邀參與這套譯叢,寫了一篇序,指出歐洲還存有大量的書稿,記述英法聯軍的經歷。他自己曾研究查考過一百五十種之多,好在這套譯叢所選的十五種,可以提供主要的材料,也呈現了整個歷史事件的脈絡與重要細節。他也有感到遺憾之處,即是叢書沒有收入諾戈尼的《中國戰事記憶》一書,因為這本書早已絕版,不好找,但是,書中編錄了當時掠奪珍寶的細目。若是有了這本圖冊目錄,我們就可以對照拍賣場上的中國國寶,究竟有哪一些是圓明園的珍藏,也可以弄清英法強盜究竟搶走了哪些寶貝,究竟是哪些賊贓,到今天還能成為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