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燦爛ICU

陽光燦爛ICU

【本報訊】Life可解作生命,也可解作生活,深切治療部的醫生明白,生命和生活對病人同樣重要。瑪麗醫院成人深切治療部主管陳惠明說,讓病人戴回老花眼鏡或助聽器,或看到窗外陽光與夜空,都有助他們踏上康復路途,以免變成植物人或者長期卧床,要家人照顧。 記者:陳凱迎

走進瑪麗醫院的成人深切治療部(ICU),病人靜靜躺在床上休息,部份甚至能坐起來與家人聊天,或由家人餵食。「救番病人嘅life(生命),都想救番佢嘅qualityoflife(生活質素)。」部門主管陳惠明醫生說。

瑪麗醫院深切治療部主管陳惠明認為,醫生拯救病人生命之餘,也要提升病人康復後的生活質素。 謝榮耀攝

深切治療病房能眺望海景,黃昏時更可觀賞日落。

減低ICU綜合症候群風險

陳說,從細微處出發,深切治療病房的窗簾要挑黃、橙或粉紅等暖色,大部份病房有落地玻璃窗,病人在床上也可看到窗外的日夜交替,天朗氣清時陽光射入房內,有病房可眺望海景,或者看到日出日落,「仲會鼓勵病人多啲睇電視,令佢哋感覺上似返咗屋企休息。」
別小看這些微細之處,陳惠明說,病人因此能與生病前的生活連接,加快他們展開復康治療,「有啲老人家戴番副老花眼鏡,戴番個助聽器,畀佢哋睇到、聽到,原來差好遠」。醫學界早有研究證實,讓留醫ICU的病人看到日夜變化,有助避免他們變得狂躁。
病人也可因為上述種種安排,減低出現「ICU綜合症候群」的風險。陳指留醫ICU的病人中,約三至四成出現ICU綜合症候群,當中絕大部份人會變得反應遲鈍,神情呆滯,也有2%至3%的病人變得過度活躍,「病人最常見第一句會問:『我喺邊度?』」
他舉例,曾有一名老伯拆除氣管喉後,第一時間問醫護人員:「可唔可以畀杯可樂我飲?」向其家人查詢,卻發現老伯原來從不喝汽水;另一病人一開口便指着醫護人員說:「你哋想殺死我!」一邊說一邊用手模擬被刀割頸的動作。

嗎啡類止痛藥或損腦部

陳解釋,病人自身的病情,以及曾接受嗎啡類止痛藥和鎮靜劑,都有可能對病人的大腦或神經造成損傷,導致「ICU綜合症候群」,此症會拖長病人的康復時間,部份人出院後要送到安老院舍跟進。透過病房環境的特別佈置安排,並避免用太多鎮靜劑,可減低病人ICU綜合症候群的風險。
近年ICU病人的死亡率和住院日數減少,反映深切治療科醫生在ICU內,不只要拯救病人的生命,也要為他們往後的生活打算。ICU對病人來說,只是康復之路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