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蘋果:楊鐵樑專訪傷感 不再是書裏的奢侈

品味蘋果:楊鐵樑專訪
傷感 不再是書裏的奢侈

楊鐵樑從未試過一個人到電影院看電影。
這個暑假,楊家媳婦余夏卿(Dominica)對老爺說:「HarryPotter(哈利波特)最後一集了,一定要看啊。」退休十多年的前首席大法官心想,一個人拿着戲票走進電影院,一個人找座位,這麼凄凉,沒意思。但司機阿Paul說:「我替你買戲票,我陪你進場好罷。」結果,楊官與阿Paul一起看了《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2》。
回家後,Dominica問老人家:「戲好看嗎?」
「乾花錢!」前大法官被小時候傳統電影影響他對哈利波特的判斷,「我要好簡單一齣戲,進場五至十分鐘,就分出這一邊是好人,那一邊是壞人,好人出場我就幫,壞人出場就不幫。這個HarryPotter,滾來滾去,看不通誰是誰,樣子夠混亂了,人人都一個樣子的」。這是楊鐵樑對一齣賣座電影的個人判詞。
八十二歲楊官說話經常令人大笑,除了因為他懂得把幽默感放在真實事情上,最重要是,他說話有來龍去脈,讓人相信那是真人真事真心話。好些時候,不該說的,他都直說,旁人笑,是會心微笑,喜歡他率真。
愛看書不愛看電影,他一生從無試過一個人看影畫。多年前,邵逸夫還是香港紅十字會會長時候,不時請會員到別墅看電影,那段日子,可能是楊官看戲最多的日子,一年一部。

一個人旅行 很傷感

《哈利波特》是年輕人的經典,前大法官努力尋找新興趣新嘗試。但獨自看電影的恐懼,他還是無法超越。可以一個人坐法官座椅四十年,無法一個人在漆黑戲院度過100分鐘。工作可以自我,生活,有太多感覺,讓人不能驕傲。
「甚麼時間最不好呢?例如今天全無節目,沒有午餐約會,又要接受《蘋果》訪問。看一部書有點悶,家裏沒有別的書,要到外邊買。開着收音機,音樂又不怎麼好,人就會得很寂寞。若果有太太在旁邊,講三講四,重重複複,時間就過得快」。
不想一個人看戲,不想寂寞,不想找人「嘈交」都變得不可能。妻子離世後,楊官試過到外邊走一下,放下心情,但回憶是天腳底都不會放過人的,「現在我不去遊埠啦,因為去過一趟,有一刻,好傷感」。
那一次,楊官到日本,一進酒店房,夫妻東瀛舊事,很快浮現眼前,「以前,我們進房就喜歡問:『你用那一個抽屜,左邊還是右邊?』是左是右,都要問一遍,現在自己一個人,不用說了,自己執拾,自己把東西掉進抽屜,放左放右,誰管你。一張床,睡左邊右邊都可以,反正一個人睡。」
要到哪裏看不見故人?人生走遠,風景如舊,人面心情最難一樣。離開房間,楊官到酒店外邊,走到一個地方,是個小店舖,他停步佇立,腦裏又看見往昔一個情景:夫妻兩人對小店舖很感興趣,停下步伐,仰首低語,談論有趣的屋子……,「現在,只剩自己一個人看,感受很不同,忽然間,好傷感」。
楊鐵樑五十年代初在英國倫敦修讀法律,認識妻子譚愛濂,她父親譚雅士,上世紀三十年代在薄扶林道興建有意大利文藝復興特色的Jessville,是三級歷史建築物。楊太2006病逝,在醫院病重期間,半世紀情人在金婚紀念日,於電台第一次公開向太太說:「Darling,我愛你。」
生活了些日子,難免有一些書不敢再看,有一些人好怕再見,有一些地方不想再出現,這不盡因為難過,可能更多是為了有過的快樂。楊官退休後在電台教英語,C'estlavie這句法語,就是表達Thisislife(這就是人生)的另一種典雅方式,或許貼合這種心情,他的新書《品味英語》也有收錄。

接受傷感 這是現實

人生,走着走着,到了某個時候,可能要一人前行,「就是啊」。曾經相伴多年最少一千部心愛藏書都送人了,楊官還會沒有看不見的智慧嗎?福份他欣賞,傷感他也欣賞,「那是一剎那的,看別的東西,去別的地方,喝一杯咖啡,吃一件餅,接受傷感,這是現實,不由得你,管你整天坐着哭也是無用的」。
人的心靈高貴又複雜,寂寞不一定因為身邊沒有人,楊鐵樑很珍惜兩個兒子兩個媳婦及孫兒們的關懷。「跟兒子媳婦一星期見幾次面,Dominica不時陪我去吃早餐,這是福份,好高的境界,有多少媳婦會與老爺吃早餐,還要拖着手,像拍拖的走入文華酒店,門口那個人,看着我這個伯爺公,可能會想:『有冇搞錯』」。他笑起來,明白這個「女兒」對他很好。在英國修讀俄國研究及攝影的余夏卿,平日也一樣拖着父親余叔韶的手逛街。兩年前一個星期天,記者在灣仔國際古書展覽,就碰見她與丈夫楊子信陪老爺逛書攤。她喜歡為家人做菜,出烹飪書,自己想出《煲煲好》這名字。
當年上海太古洋行經理楊少南幼子楊鐵樑,出生十天大病腹瀉,幾乎喪命。病好以後,祖父給他別名重生,由此,他的眼界從上海法租界開始。在香港當法官四十年,一向睡在半山以上,只有九六年競選第一任特區行政長官,探訪基層,才實地領略臭坑渠氣味。「八十二歲是怎樣的人生?」記者問楊官。他深思:「八十二歲做事應該相當成熟,看得闊,看得遠,明白退一步海闊天空,不會因為一些事情不開心、失望。」小時候想當總統,到如今,他只求平平安安度過這一生,不想當大偉人,不想當大富商,「我擁有相當多姿多采的人生,無所求了,再求就是貪心」。
或許,有一個星期天的下午,你曾經見過楊鐵樑帶着一個少女在九龍尖沙嘴半島酒店大堂出現,準備喝英式下午茶,然後他們突然又走了。「要等四十五分鐘,老人家了,太辛苦」楊官解釋。於是他帶少女到對面的洲際國際酒店,走入酒店大門,進入餐廳,到坐下來,完全沒有人多看少女一眼。「想喝甚麼?」楊官問少女。「Cappuccino」,少女梁欣欣回答。楊鐵樑笑了,「這孩子,竟會挑cappuccino」。

花心力為鼓勵一個人

欣欣是香港紅十字會轄下甘迺迪中心畢業生,還拿了個學位,現任平面設計助理教學督導,夢想當設計師。她天生痙攣,手腳會不受控制抽搐。那趟下午茶,她能用刀叉,吃一件餅,完全沒出岔子。楊官難以想像,居於大角嘴的欣欣,有時會在街上被人無故喝罵。對一個吃一件餅都不容易的女孩,他希望酒店職員及客人的平常目光,到處一樣,「我沒有帶她到甚麼高尚地方,不過是比較好的酒店,我希望她知道,絕對沒有人會看不起她」。為了鼓勵一個人,楊官肯花心力,他說:「只要有一個人因為你存在而開心,你已經是一個好人」。
楊官心境,聽真實生活一刻,夠動人了,沒有再請他詳談看書心得。離開行政會議後,近年全面退下政治,他不妄稱自己於紅十字會的工作是一種大愛。紅十字人道救援精神,除了天災救急扶危,在最殘酷戰爭裏,以中立角色,關顧人的傷病痛苦、人的感受。
2008年楊鐵樑以香港紅十字會主席身份到訪四川汶川地震災區,他未看過有關天災的書,真實世界人間慘劇夠震撼了。了解不幸的人,才能規劃救助人的需要。國族屠殺受害者最絕望無助的痛苦,讓他知道世界還有更大深淵,對此,他只能在書中走到最前線。土耳其人在伊斯坦堡殺害亞美尼亞人的場面,他說得深刻:「土耳其人好殘酷,逼他們到海邊跳海,歐洲有船隻來救援,但救不了這麼多人。生死一線,有些人捉住了船邊卻被擊打跌入海中,白白淹死。有些一家人登上船了,有些人上不了去,有些藏身街角,被發現後,一樣被屠殺……」
書可以看戲劇性的,人生總是安穩的好。危險艱辛固然不想親身經歷,現在天天想起妻子,傷感,原來不再是書裏的奢侈感覺。小說可以曲折,楊鐵樑希望生活繼續恬淡。

後記:懂得欣賞福份,八十二歲了,能做的,楊鐵樑都會做。為了呼籲公眾捐助紅十字會在西九龍興建新總部,他答應接受本報專訪。「之前曾蔭權太太與胡應湘太太準備好一篇稿,親身見邵逸夫,希望他捐助多少。兩位太太,說不到三句話,邵逸夫問:『我捐一億,夠不夠呀?』」最後,邵逸夫捐出一億二千萬。預計新總部建築費達四億元,尚差七千萬,楊鐵樑希望巿民也出力:「捐二十元、一百元也好,將來總部大樓,大家都有份。」
老派人注重儀表,穿英國格仔西裝趁粉色恤衫,淺色褲下是暗啡意大利皮鞋,但不會自詡紳士。紅十字會細小的主席房內,近看楊鐵樑約兩個小時,帶紅的面頰,皮膚很不錯。問他怎樣保養,他說:「冷氣不要開那麼強,熱一下,不就面紅囉。」記者打趣:「有做facial嗎?」他忘記幽默,半嗔半氣搶答:「梗係冇啦!」完成訪問,他站起來,雙腳麻痹了,扶着紅會人員做點伸展,對着從不掩飾的楊官,當下心裏有歉疚與尊重。
記者:冼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