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頭圍道冧樓死因聆訊》
【本報訊】死因庭昨續審馬頭圍道45J塌樓慘劇。出事前三次視察大廈的兩名屋宇署人員,早前指塌樓無即時危險,署方結構工程師的證供亦直指承建商是塌樓元凶,惟兩名獨立專家昨稱,大廈經幾十年風吹雨打,結構已弱得處於「彌留狀態」,任何輕微震盪都可能導致塌樓,事件可說跟承建商施工無關,而署方視察時大廈已嚴重損毀,實應封樓。 記者:李啟發
屋宇署高級結構工程師鍾金賢早前指,貼近承建商施工位置的中央主力柱是最先倒塌的一支。擔任獨立專家證人的工程師學會前會長黃澤恩昨指,中央主力柱四周有其他柱分擔樓宇重量,先塌下的應是近馬頭圍道、大廈角位的一支主力柱。該主力柱內六條垂直鋼筋均呈黑色及折斷,石屎嚴重剝落,「武功廢咗九成」,因在角位,「冇咗一定冧」,大廈終倒向馬頭圍道方向。
黃澤恩分析,45J的劏房雖令大廈重量增加,漏水亦加快鋼筋生銹,但不致令大廈倒塌。大廈經50多年風吹雨打,結構相當脆弱,有如患癌處於彌留狀態,如09年尾大廈出現「開唔到門」等情況;去年1月29日出事早上出現塌樓先兆,如發出「嘞嘞聲」及跌出牆灰。
未必與施工有關
他指倒塌原因很簡單,就是角位主力柱負荷過重。
黃澤恩認為承建商當日在天井不是用重型機器,產生震盪能量有限,「可能住客上落樓梯、搬嘢、附近有工程,咁多嘢同時做緊」,不能估計是哪一種震盪引致塌樓。他說,「佢(鍾)可能覺得(承建商)好大責任,但我覺得未必咁講」,甚至可說施工跟塌樓無關。
屋宇署代表大律師趙芷筠指大廈未到危險階段,黃澤恩即說:「唔係喎,我唔會住囉,特別係屋宇署,唔可以接受呢個情……」未說完便遭趙制止。被問到大廈其實「可以救得返」,黃說可以,不過要花十倍時間及金錢。
另一獨立專家證人理大土木及結構工程系副教授林少書作供說,大廈超重,不論哪一支主力柱先倒塌,三條均弱得「做唔到佢應該做嘅嘢」。署方09年11月18日視察當日或之前,大廈已有嚴重結構問題,「從政府角度,應該出封樓紙或者危樓令」。聆訊下周一繼續。
案件編號:CCDI102-1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