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筆者稱美國遠景並不太差,相信會有讀者質疑。美國主權評級剛被標普調低,還說不太差?此外,國會就借貸上限之議論差點弄出國際危機,且「疑似雙底衰退」亦令第三輪量化寬鬆措施(QE3)或有需要出台。
不錯,現在情況的確濕滯,但長遠未必。部份原因如下:
(一)美國跨國企業仍然強大,如傳統的有微軟、蘋果;較新的則有Google、facebook等。至於將來如何,遠的難說,但近的易估,例如閣下會不用Word、Excel工作嗎?不買iPhone、iPad嗎?又或不再與朋友facebook?
人口分佈較日本平均
(二)全民資產償還政府欠債,據維基百科,全國家庭淨資產值約50萬億美元,政府負債約14萬億美元,當然其中會有些重叠,例如負債中之美國債券可以是部份家庭的資產,但不改「意念上」夠找數的事實。
(三)美國人開始減少私人債務,這傾向短中期不利經濟,因消費會減,但長期是有益處,如提供未來所需的資本。
(四)人口分佈並沒有如日本那樣老化,以所有經濟較先進和規模較大之國家計,美國是唯一在人口年齡分佈上沒有太大差異,預計人口亦增長較多。
(五)直覺覺得美國不會跟足日本之劇本上演衰退,除人口分佈等有別外,文化之差異亦是原因。簡單說,美國人傾向cando。
(六)各州各市經濟表現不一,就算整體無起色,不代表個別州市無表現,正如倘經濟下滑,全國房地產下降約30%,有些市場跌不足20%,另一些則跌超過50%。
因此,當若干年後(即十年八載)經濟復蘇時,有些市場可帶來不俗之回報,但要懂得揀。
不少人常掛「有危便有機」於口中,或曰「市場恐慌=機會」,美國現在多危兼恐慌,機會是否存在?
鍾維傑
「地產得」獨立房地產分析網站
http://www.Real-Estate-Te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