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監:3萬億貸款流向高利貸內地企業變身大耳窿

銀監:3萬億貸款流向高利貸
內地企業變身大耳窿

【本報訊】美國第二輪量化寬鬆措施(QE2)的救市資金,並非全部流入實體經濟,中國亦然。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出席該會第三季度形勢分析會上暗示,有3萬億元(人民幣.下同)銀行貸款被企業用作高利貸,中銀監已展開全國調查。

生意淡薄,內地大型企業亦不務正業,將手上貸款以高息借予求「財」若渴企業。內地《證券時報》報道,在江浙等沿海地區相當規模的銀行貸款並未實際流向用款企業,而是流向利率更高的民間借貸市場。部份擔保行業人士稱,目前東部沿海民間借貸盛行地區的資金借貸利率可以高到月息3至5厘(折成年息為36至60厘)左右,而且多數需求方是中小企業。
報道指,日漸火爆的民間借貸市場,正引起監管當局的高度重視。劉明康強調,相關商業銀行不得在貸後管理上忽視受託支付的要求,最終導致貸款資金流向無法監管。
劉明康稱,由於信貸需求旺盛,紛紛轉行從事高利貸業務,而放貸的資金很大部份來自銀行,是銀行給大型企業的貸款。這些貸款在浙江等沿海地區都是低成本,企業拿到後放高利貸賺取巨額利息、利差,實際成為高利貸市場從銀行融資的平台。一些國有擔保公司,財務公司也利用國有銀行的資金,偷放高利貸。

劉明康:影響金融安全

劉明康透露中銀監已意識民間高利貸運作已影響金融安全。「有些銀行受託支付的比重遠遠低於今年我們提出80%的基本要求,這就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包袱。」
內地分析員指,由於現在民間借貸利率的回報很好,一些大企業用賬上沉澱下來的資金進行投資,收益非常可觀。但其中涉及到多少銀行貸款,目前無法確切統計。據了解,有部份銀行在貸後管理上沒有按照銀監會要求的受託支付進行操作,貸款流入企業內部資金池後去向無法監管,造成一定的混亂局面。
據了解,目前從銀行獲取貸款,即使在一年期基準利率上浮10%,企業的資金成本亦僅有7.2厘左右,如若投入月息3至5厘的民間借貸市場,其每年的套利空間就達到30%至50%不等。相比較之下,這一收益率已經高過相當部份企業的主業經營利潤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