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機管局標榜第三跑道建成後,每年航班升降量可達最高62萬架次,惟日前公佈的空域及跑道容量分析顧問報告指,部份時段出現跑道閒置情況,可能令10%至20%的跑道容量被浪費,新跑道落成後的每年航班升降量,隨時低至51.9萬次。有學者指,項目最終能否帶來預期的9,120億元經濟效益,絕得值得質疑。
英國國家航空交通服務公司(NATS)為機管局進行的顧問研究顯示,第三跑道建成後,每小時最高降班升降量可達102次,推算每年升降量介乎57萬至62.2萬次。但根據過去經驗,若實際航班升降需求未能達到最高升降量水平,將令10%至20%的跑道容量被浪費,最終每年航班升降量會降至51.9萬次至58.8萬次。
達62萬次極困難
中文大學航空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羅祥國指,07年曾估算機場即使建第三跑道,因實際操作的技術問題,升降量最多只能提高30%至40%,要達至機管局標榜的62萬次相當困難,工程帶來的預期經濟效益可能因而降低。他批評,機管局在諮詢文件中,對於公眾關心的問題避重就輕,令諮詢失去公信力,效果成疑。
空氣質素影響評估亦顯示,新跑道落成將令整個機場島、東涌及沙螺灣的二氧化氮含量超標。公共專業聯盟主席黎廣德指,報告顯示除非新跑道落成後的升降量只有估計的41%,否則東涌空氣污染一定超標,新跑道隨時變成「半殘廢」。報告亦表明,空氣污染超標與港珠澳大橋等多項基建工程有關,非單靠機場減排可解決,「其他基建項目唔減排,跑道就起唔成,機管局借顧問報告摑咗政府一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