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法治療早期肺癌立體定位放射 存活率增至六成

新法治療早期肺癌
立體定位放射 存活率增至六成

《領航醫療》【本報訊】本港每年有逾四千宗肺癌新症,即使能早期發現也未必可根治,因病人若有心肺功能差或年長原因,只能選擇放射治療,但傳統密集式的放射治療副作用多,療效較低。東區醫院近年引入嶄新的立體定位放射治療,針對早期未擴散肺癌腫瘤,以高度集中及高劑量輻射殺掉腫瘤,病人只需三次治療,三年存活率由三成提升至六成。
記者:鍾麗霞

醫學界估計有一至兩成肺癌病人屬早期發現,手術是標準治療。東區醫院臨床腫瘤科顧問醫生楊美雲表示,心肺功能差、年紀大或有長期病患等,也會令早期肺癌病人不宜動手術,估計整體有3%至5%個案屬此情況,只能選擇接受放射治療,或隨着病情惡化,接受紓緩治療改善症狀帶來的不適。
傳統放射治療,病人要在六周內進行30多次密集式治療,故輻射劑量不能過高,加上電療位置不夠集中,令療效受影響,三年存活率只有三成。

傳統治療易「電錯隔籬位」

該院早前引入嶄新的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BRT-StereotacticBodyRadiotherapy),新治療可利用先進的四維電腦掃描(4DCT)進行治療設計,除一般三維影像外,還加入時間追蹤,「病人唔同嘅呼吸階段,腫瘤嘅位置都會改變,上下移動嘅差異可以有一至兩厘米」。
她指在設計治療範圍時加入上述數據,可令電療範圍更準確。傳統放射治療因沒計算此數據,容易出現偏差,隨時「電錯隔籬位」,或電療範圍不夠大,影響療效。此外,傳統治療的射線只有兩至三個方向,因射線不集中,令身體需大範圍接受輻射,故副作用大,準確度也較低;但立體定位放射治療的射線可達9至10個方向,高度集中於腫瘤範圍,加上每次發放高劑量輻射,只需三次治療,每次約45分鐘,便完成療程;患者的三年存活率可提高至六成。
該院過去三年為14名早期肺癌病人進行立體定位放射治療,至今仍有12名病人生存,兩名死者的死因也與肺癌無關。楊美雲指肺部腫瘤在五厘米以下,兼無淋巴擴散均適合使用此治療。

立體定位放射治療可高劑量聚焦於肺部腫瘤(有顏色部份),令療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