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查資料,秦劍導演的《黛綠年華》編劇名叫「海蘭」,我想也不想就把它入了西西數,大概沒有被直覺出賣。西西本姓張,早期發表小說署名「張愛倫」,徵文比賽獲首獎的《瑪利亞》掛的便是這名字,同期印象十分深刻的《路邊社》似乎也是─題外話,八十年代中劉導演不恥下問邀我寫電視劇本,交出來的《眼眉跳》其實改頭換面複製了這個活潑的短篇,一路以來樑上君子都心安理得,沒有向矇查查被拖上賊船的掌舵人表白,去年他忽然從倉底找出手寫初稿物歸原主,令我羞慚交加,現在昂然出櫃算是還事實一個公道吧。
除了「張愛倫」,六七十年代西西曾以筆名「米蘭」發表影評,它們和「海蘭」顯然屬於同一系列,在業餘福爾摩斯眼中別無可疑。主催《黛綠年華》的原來是宋淇,也一點都不值得驚訝,這齣戲的文藝氣質和典型邵氏產品判若雲泥,反而更接近電懋公司路數,當然是過檔的宋先生隨身帶過去的。早於一九五七年《小婦人》已經被移植到香港了,片名《四千金》,為胡燕妮開路的是林翠,製片正是宋先生,因為大受歡迎,隔年還拍了續篇《蘭閨風雲》。有趣的是,《四千金》的原著也是鄭慧小說,可見這位喜歡取經的女作家當時多麼紅。左几版的《黛綠年華》和《四千金》同年,粵語片組可能不歸宋先生管,然而起碼拍成後應該看過,故事那麼名目張膽剽竊《第一爐香》,不知道有沒有寫信向受害人報告。收輯在《張愛玲私語錄》的那兩年的信件全由宋太太執筆,一字沒提,張或者錯過了「最崇高的恭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