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歷史性降評級財政部指報告有2萬億美元誤差

美歷史性降評級
財政部指報告有2萬億美元誤差

《降級風暴》
【本報綜合報道】美國國債「三條A」的金漆招牌終於不保!標準普爾昨晨在所有市場收市後宣佈,因擔心美國政府預算赤字及債務負擔上升,同時又指國會政治爭拗太多及削赤力度不足,歷史性地將美國「AAA」長期主權評級下降一級至「AA+」,展望維持「負面」,意味未來12至18個月內仍有降級可能。

不過,美國財政部指標普對債務數據估計誤差高達2萬億美元,報告根本不可信;而標普則堅稱「做了該做的事」。

穆迪、惠譽繼續觀望

至於另外兩評級機構穆迪及惠譽將繼續觀望。今次是美國史上首次失去最高主權評級,另一評級機構穆迪早於1917年已率先將美國評為「Aaa」,至於今次將美國降級的標普則於1941首次給予美國最高級別的「AAA」評級。標普認為,美國國會與華府近期達成的財政重整計劃,缺乏穩定政府中期債務狀況所必要的條件,故將美國降級。該行同時將美國評級展望維持於「負面」,若華府未能成功削赤,在年半內可能再被降級至「AA」。除國債外,其他與美國政府相關的債券資產亦理應同時被降級。
但要留意的是,標普仍然維持美國的短期主權評級於「A-1+」,可能顯示降級的效應未必如想像中巨大。事實上,主權評級分為長期與短期,短期評級主要是評估該國於1年之內的信貸風險。以往市場確實較重視長期評級,但近年很多機構投資者已轉為以短期評級作評估,因為對持倉中的債券或相關資產有更靈活的調動空間,亦較易作出月度或季度報告。
在上周較早前,穆迪曾暫時確認為美國的「Aaa」評級;至於惠譽則表示仍在檢視美國評級,將在月底才發表新一輪報告。
在標普確認將美國降級後,美國財政部發表措辭強硬的聲明,指標普的分析出現了嚴重錯誤,其中對華府任意開支的估算,與白宮預算辦公室估計的出現了約2萬億美元的誤差。財政部發言人指,在標普發報告前已向該行知會了有關錯誤,但標普在知悉計錯數後仍然照樣發表報告,明顯別有用心。
今次是財政部首次公開斥責標普,就算過往數月以來標普不斷威脅要將美國降級,官員們都只會私下抱怨指標普不了解美國政制,但今次明顯已感到憤怒。白宮亦確認,總統奧巴馬周末前往大衞營度周末前已知悉標普將會下調美國評級。

共和黨促蓋特納下台

不過,標普亦無視華府指摘,堅持立場。該行執董大衞比爾斯表示,該行只是認真地履行職責,若最終發現評級不符現況,亦有責任作出調整。美國聯儲局則表示,降級不會影響其貼現窗及公開市場操作。有共和黨國會議員則指,財長蓋特納應為此負責而下台。

專家觀點

諾貝爾獎得主克魯明(PaulKrugman)
「若非共和黨員如此極端地反加稅,美國要達成確保長期償債能力的協議不會那麼麻煩;而那些當年替次按評級釀成金融海嘯的人,現時又為財政政策作裁判,可以這樣嗎?」

新末日博士魯賓尼(NourielRoubini)
「美國政府當然可以指摘標普將其降級是不合理,但華府亦不要忘記他們的確有份製造出今次債務危機。當然標普降級的時機可能是別有用心,因為他們不能只對歐元區國家降級。」

話你知:三大評級巨頭呼風喚雨

美國三大評級機構標普、穆迪及惠譽成立至今平均已有100年,但這些機構的影響力在這數十年間,在金融及環球投資世界卻沒有組織能及。即使這些評級機構,被批評亂向按揭抵押證券(MBS)及債務抵押債券(CDO)發出「AAA」最高評級,令投資者無法得知潛在風險,但機構的一言一行仍然對市場有重大影響,看三大評級巨頭在歐債危機的角色就可知一二。
其實三大評級機構的力量,絕非來自其專業評級,而是令它們擁有特權的評級牌照。美國證監會1970年代引入全國認定的評級組織(NRSRO),評級三巨頭發行的評級,佔總評級的98%。政府亦規定,只有組織成員發表的評級,才能用於投資類別,令美國投資者以及政府對三大評級巨頭的依賴日益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