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一個女兒家,竟然「迷上」垃圾!資深記者陳曉蕾04年在《壹週刊》當旅遊記者,發現堆填區巨山成長得好快,自此研究垃圾,至近年寫綠色生活,都由此而起。她文章的個人介紹中總有這句:「相信垃圾都是放錯了的資源。」今天就跟她深入白泥,看看廚餘怎樣變魚糧!
記者:何兆彬
攝影:陳陶鈞(部份相片由被訪者提供)
商業廚餘:自助餐一半倒掉
「香港每天的垃圾量達13,000多噸,其中廚餘約3,000噸……工商廚餘近1,000噸。」廚餘者,顧名思義即廚房餘下的食物,陳曉蕾說:「近日東非還鬧饑荒,人們開始吃草呢。」廚餘大可分為三種:「一是無可避免的,例如橙核;二是可避免的,例如橙皮,可以做果醬;三是不應成為廚餘的,例如完整的一顆橙,竟然有人把它丟了。」怎麼整顆橙會有人丟掉?「有的多放了幾天,收乾了水,有的蘋果撞瘀了,就會被整顆丟掉。」綠色思維近年成了潮流,結果連樓盤都聲稱Lohas(樂活),普羅大眾都說要減少浪費,但這些都不是陳曉蕾今次想說的。書展推出《剩食》一書,號稱「記者入行18年來第一次長篇報道」,醞釀七年的念頭終於成書,雖然落筆溫柔,但這把八萬五千字的玄鐵重劍劍尖直指工商界及政府,書中寫到:「廚餘問題並不止因為眼闊肚窄而產生,而是整個商業運作都不介意生產過剩。」如何過剩?有多過剩?她答:「酒店的自助餐,隨時有一半都是倒掉的;還有汽水機呢!現在好多新飲品都把汽水機當作廣告,其實賣不去,一過期就要丟掉了;另外,超市丟掉垃圾的情況其實好嚴重,訪問超市的清潔工人,他說每天都有壽司、牛肉、鮮奶等等掉出來。何解?因為超市要給人印象琳瑯滿目,於是貨架總是排滿了,又有賣不掉然後過期的食物,每天少至數百,多至數萬,都送到堆填區。還有牛奶呢──顧客對牛奶的品牌忠誠度較低,決定買哪個牌子完全是看價錢,即是A牌減價就買A,B牌減價就買B,基本上幾個牌子輪流減價,但最怕有時以為輪到A牌減價,生產多了貨,但突然接到通知,要減的是B牌,結果生產多了的A牌索性不運出廠,就在廠裏倒掉。據牛奶廠的員工告訴我,上頭下了Order,就直接將鮮奶篤破,倒進坑渠,其實政府有規定,大量鮮奶這樣倒掉本來不合乎排污條例,但奶廠會在廠內照做,以為神不知鬼不覺。」在英國,快過期的牛奶會被運去做乳酪,但香港並沒有乳酪製造商。
飼料廠:兩貨櫃意粉送進來
為調查工商界怎樣大量棄置食物,超市便利店官方當然不會承認,但員工私下會告訴她公司的劣行,「我訪問過便利店,員工偷偷告訴我,因為公司規定營業時間內要有食物供應,但晚上客人很少,煮多了一定要倒掉,她惟有隨便煮一點做做樣;另外,由於要製造貨架常滿的印象,所以若飯盒有六款,即使員工知道有一款特別受歡迎也不能調動,結果天天照入貨,看着它們過期,然後倒掉!一次掉十幾盒飯。」
相對來說,十盒八盒飯只是小巫見大巫。這天隨她來到白泥的九龍魚粉飼料廠訪問負責人黃旭進,黃洋名KowloonWong,經營「厭惡性行業」六年,每天在酒店、學校等收集廚餘回來,再變成豬粉及魚糧,Kowloon爆料:「我剛剛收了兩個貨櫃的意大利粉。這些意粉沒有過期,沒有問題,為甚麼會來到這裏呢?因為其中一包發現有穀牛,所以全部Claim保險,都不要了。」曉蕾:「運來香港的海鮮常遇到這種情形,例如遲了一天到港,收貨的怕收回去會壞掉,就情願Claim保險。」Kowloon:「半年前有段日子,香港每天都棄掉20-30隻櫃的食物。那時常有人打來問我要不要牛肉及雞腳,特別是美國雞腳,他說我要多少就給多少,因為美國人不吃雞腳,只有中國人吃,這本是運往大陸的,因為香港免稅,就先運來存貨,怎知大陸突然封關;牛肉情況類似,本打算由港運到越南,再用膊頭一件件托入大陸,避開稅項,但突然遇上封關,囤積在港,過了期只好拿去掉。」看得多了,談起來Kowloon也不激動,「魚翅收過罐頭鮑魚又收過。最誇張一次,是有人問我要不要40隻貨櫃蘋果,因為入多咗!」
家庭垃圾:九成是廚餘
「打來的電話最常問:你可以出幾多錢收我的東西?」Kowloon:「我答:我不會付費,還會收你錢,因為我替你處理了這麼多廢物!結果答完有些人就不再打來了。因為清潔費比我收費平得多!」曉蕾苦笑:「所以找得Kowloon的都是比較有良心的。」所謂清潔費,其實就是運到堆填區倒掉的費用,若找Kowloon則又貴又繁複,「收集廚餘,他們必須先拆掉包裝才給我。」在日本,政府會資助回收工業,反正處理垃圾也需費用。
因為採訪,曉蕾深入過堆填巨山,印象難忘,記者在堆填區旁上班,經常「享受」心曠神怡的熏天味道,但原來這是可以避免的,「其實垃圾有廚餘才會發臭!」到底廚餘佔垃圾多少比率?官方答案是三成,曉蕾想調查,結果做了個大膽舉動。提起摷垃圾記者,大家都記得娛記,但陳大姐為了調查,就與「地球之友」翻開了120袋家庭用垃圾袋細看,「原來廚餘可以達到垃圾的八九成!如果回收廚餘,垃圾分類回收,垃圾根本就好少!政府花了五億,正在大嶼山小蠔灣建『有機資源回收中心』,建好後一天可處理200噸廚餘。但香港每天有3,000噸廚餘!很多國家早立例限定廚餘不能入堆填區。」Kowloon認為要解決廚餘問題,第一步是入堆填區必徵費,「由於沒有成本,大家自然都往堆填區裏塞,一旦收費,他們就會考慮回收。」曉蕾:「英國96年起向運去填堆區的垃圾收費,近年不斷加價,結果多間超市都有爭相推出減廢措施,因為可以省錢。」
點解香港唔得?
Kowloon從事過製作學校飯盒,後來認識了這間原是做餿水的廚餘回收工廠,一腳踩了進這行業,「這家廠有40年歷史!我現在租用它的機器。從前香港好多魚蛋廠,做魚蛋須先把魚頭魚尾切掉,魚碎被回收做成餿水,用來餵豬養雞。但廠十年前結業了,因為香港已經無魚蛋廠!後來政府要殺豬牌,由500個牌一直殺到只有43個。」沒有豬欄就不再需要餿水,回收廠經營不下去事小,無人再收廚餘事大,結果所有廚餘都運到堆填區,「這個問題,根本是政府自己造成!」雖然艱苦經營,Kowloon對前景是樂觀的,「明年政府禁止拖網,少了用來餵魚的魚仔,漁民都會買魚糧來餵魚。」他把廚餘做成三種成品,高價的是魚糧;中價是豬料,用來餵豬;下價者堆肥。他自然看好魚糧,近日他與浸大的教授合作,改進配方,「早期製作的魚糧不夠好,石斑又挑吃,現在主力做飼料給黃立䱽、寶石魚。其實內地魚排對香港魚糧很有興趣,因為他們不信內地產品!」魚糧又好堆肥又好,都需政策支持,台灣廚餘回收率25%,韓國更高達95%,大家都問:為甚麼香港不能?「台灣98年推行垃圾徵費時,市長馬英九把政治生命都押上了,官員會隨時抽問部門首長有關問題,答錯了要罰100元。結果成功了,再推廚餘回收。台灣首富王永慶受政府所託投資廚餘豬餿生意,最後做不成,他花了六億來做廚餘桶送給民眾!規管下,近日台灣的快餐店廚餘回收比賽,冠軍是KFC和麥當勞!」
廚餘變魚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