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香港書展結束,埋單結算,賣得最多的是一本漫畫,三聯及中華書局的分類榜上,它被列入「文學類」書籍。證明香港人很包容,也證明文學的定義很寬鬆,但凡有文字出現的印刷品,都是文學書。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所有閱讀印刷品的行為都將被稱為「閱讀文學書」。這絕非調侃,而是無法逆轉的事實:現代人的閱讀習慣已經改變了。
傳統報紙銷量下跌,其實與免費報紙沒太大關係,真正的原因是讀者閱讀習慣的改變,始作俑者是電腦,是智能手機。以前我極度享受把報紙攤在桌上的閱讀方式,每次去旅行,都提前付款給相熟的報紙檔,讓檔主把報紙留着。後來可以在電腦翻閱舊報紙,旅行前就少做一件事了。而現在,我們不僅僅是透過電腦閱讀報紙,而是「觀看」報紙、「聆聽」報紙,有了iPad之後,我吃早餐的時候,習慣讓它端立眼前,看蘋果動新聞。
與文字相比,畫面更直觀,而人都是有惰性的,習慣了透過畫面與聲音接收資訊的現代人,一天一點,慢慢和文字疏遠、隔膜。
電腦和手機傳播資訊的速度太快,而且為了更快,往往只重數量,不重質量;只重報道,不重探討,久了,人類的耐心進一步下降,對文字更不耐煩。想下去有些心慌,用寫字謀生的人,情何以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