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盧勁業報道】香港人使用智能手機十分普遍,人人機不離身,頻密地查看手機留言及電郵。根據外國研究,若每天查看手機34次以上,每10分鐘查看一次,可能已有手機癮。有社工指出,青少年上網成癮問題已演變成手機成癮。精神科醫生提醒,如使用手機致日常生活出現病態,例如對手機聲響產生幻覺,便應立即求診。
八成人會不自覺查看
任文職的Vivian經常不自覺查看手機,「舊老細好鬼死惡,成日留意手機有冇響,驚聽漏或者聽遲電話俾佢鬧。出街人哋部機響,好緊張,以為係自己部機,覺得自己好病態」。她轉工後情況有改善,但仍機不離身,不時拿出iPhone上網及查看電郵,「冇咗部手機周身唔自在」。
記者到旺角、銅鑼灣及中環等鬧市作街頭訪問,40多人中,八成人表示經常不自覺拿出手機查看未接來電及短訊。從事教育界的Michelle因「擔心miss咗朋友嘅call」經常看手機;推銷員王先生頻密查看手機,擔心「失call」得失客人;學生Kayan則機不離手,「每隔10幾分鐘就會攞出嚟睇一次,如果出街就拎住部機,一路行一路click」。
有市場調查機構發現,香港青少年擁有手機比率是亞洲區最高,達87%,12至14歲初中生擁有手機的比率更達93%。香港家庭福利會社工王鎮耀表示,青少年上網成癮問題現已演變成手機成癮;作為駐校社工的他發現,可上網的智能手機影響青少年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好多學生上堂嗰陣會忍唔住睇YouTube同sendWhatsApp(短訊),如果用唔到手機,或者上facebook上載新相後冇回應,冇人畀『like』,就會感到焦慮同煩躁,甚至情緒低落」。
若影響生活便應求醫
惟他發現,家長對子女使用智能手機的負面影響敏感度不足,有學生被家長禁用電腦,卻擁有iPhone,「結果個學生就係匿埋喺被窩上網,第二朝起身冇精神影響學業,同屋企人少咗溝通,關係差咗」。
他提醒,學生購買手機的錢大多來自家長,家長要認知到智能手機等同一部小型電腦,須留意子女是否自律地使用。
精神科醫生陳仲謀表示,港人使用手機越來越頻繁,行街、等車及坐港鐵都機不離手,上癮也不自知。如若廢寢忘食地玩手機,連日常生活如上班、睡覺或考試也受影響,又或經常查看手機是否有來電或訊息,甚至幻聽手機聲響等,都有可能是手機癮症狀,情況嚴重者應盡快求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