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飲早茶、嘆下午茶,中國人茶不離手,究竟數千年的飲茶文化源自何方?飲茶有甚麼功效?相信並非人人能解答。浸會大學開辦全港首個茶療學文憑課程,課程高級講師衛明表示,茶具解毒、藥治及紓解身心等功效,他近年更用茶療為病人控制膽固醇、血糖及血脂高的問題。 記者:梁麗兒
鑽研茶療養生多年的浸大中醫藥學院持續及專業教育部主任衛明解說:「中國人有幾千年飲茶文化,但唔係人人講得出飲茶嘅作用,冇人去講究茶嘅質素,絕對係對唔住茶文化。」古籍中說,神農氏視茶可解毒,故流出「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傳說。唐代醫學家亦認為「茶為萬病之藥」,反映中國人早知茶的好處。
控制膽固醇 免除副作用
衛明指出,現今食品常被揭發摻入有害物質,如三聚氰胺、塑化劑等,認為飲茶有保護作用,免身體受百毒侵害。習茶藝也有助心境平靜及舒暢,具治療情緒病作用。
茶葉共六大類,包括綠茶、白茶、黃茶、青茶、紅茶及黑茶,以製作方法劃分,各具效用及特性,要視乎飲用者體質,並非對所有人同樣有功效。他舉例,普洱屬黑茶,性溫,具暖胃及消滯去膩作用,多用於治療寒性疾病,但偏熱人士飲用可致喉嚨痛及出暗瘡的反效果。紅茶如滇紅茶等,有行氣活血作用,宜手腳冰冷、面蒼唇白人士飲用,但必須經中醫師診斷及監察下使用,有內地少女便曾誤以紅茶醫暗瘡,結果導致經期不停。
他認為,茶葉比中藥更可長遠治病,《本草綱目》記載了逾140條治病的茶療方。但茶療方「不可一方走天涯」,要因應不同飲用者病情使用,建議市民不要自行用茶治病。他兩、三年前開始,為求診病人開茶療方,有效控制膽固醇、血糖及血脂高的問題。如病情受控,病人可免除長期食西藥的副作用。他現時正鑽研控制另一都市病、即高血壓的茶療方。
寒熱底有別 勿亂飲凉茶
凉茶舖成行成市,飲凉茶也成為港人的飲食文化。衛明指出,常見凉茶如五花茶、夏枯草、夏桑菊及廿四味等,均由中草藥製造,由於性質寒凉及具瀉火作用,只宜熱底人士飲用,例如出現暗瘡、喉嚨痛、眼紅、便秘等症狀。手腳冰凍、易頭暈的人士,尤其吃西瓜及冬瓜等寒凉食物後,就不應隨便飲凉茶。
六類茶葉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