滙控行政總裁歐智華今年5月在倫敦舉行的「策略日」,訂出到2013年,將集團成本效益比率下調至48%至52%的目標範圍。滙控周一公佈中期業績,同時公佈全球裁減3萬個職位。
雖然5月時,滙豐亞太區行政總裁王冬勝重申,香港並無大規模裁員計劃,甚至更聲言會在區內繼續增聘人手。言猶在耳,最近滙控高層的口風似已轉變,只說香港不會大幅裁員,換言之,仍有裁員機會。
受累內地經濟放緩
香港一直是滙控增長腹地,成本效益比率在各地區中,一直處於較佳水平,據剛公佈的業績中,相對整體成本效益比率57.5%,香港僅為45.2%,若連香港亦要裁員,正好反映金融機構現時面對的經營壓力有多大。更甚的是,滙豐是龍頭銀行,一旦帶頭裁員,緊縮成本,中小型銀行必會亦步亦趨。
金融從業員一向是天之驕子、消費力高,若他們要為飯碗可能朝不保夕而擔心,還願意消費甚至置業買樓嗎?經濟活動一環扣一環,上層不願消費,連帶中下階層亦會受累,對樓市的影響就不止於豪宅、中上價物業,甚至連中下價物業亦受累。
回顧金融海嘯時,各國推出量化寬鬆措施,令市道在相對短時間內復元,今次歐債危機,歐美經濟病入膏肓,暫看不到經濟會突然轉好,企業會大幅增聘人手,未來情況只會更加不妙。
香港背靠中國,內地經濟仍繼續增長,但筆者相信增長勢頭會減慢。面對如此經濟前景,樓市可謂欲升無從。
張一鳴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