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周刊報道 人行上月發通知禁內企港借人幣回流

內地周刊報道 人行上月發通知
禁內企港借人幣回流

【本報訊】內企來港借人民幣,只能用作貿易融資。惟內地《新世紀週刊》報道,人行於7月18日發出通知,明確由即日起指除貿易融資外,暫停受理境內企業直接從境外銀行滙入的人民幣融資。本港銀行界指出,人行此通知具防範作用,提醒內企在港取得人民幣資金,只能作貿易融資。 記者:周燕芬

不過,由於內企在港籌組人民幣資金日增,他們明知資金用於貿易融資以外,不得進入國境,但亦先集資再謀後動。因此,內地近期向人行摸底,若人行不開「綠燈」,他們惟有利用「地下渠道」,將資金滙進內地。

資金僅作貿易融資

人行在7月18日發出通知,亦是一再重申政策,人行總行於即日起暫停受理境內企業直接從境外銀行融入人民幣業務(包括有外商投資企業投注差額度的銀行貸款,貿易融資除外),其他業務如股東貸款仍按原來程序由廣州地區結算銀行報分行轉報總行審批。」
人行內部人士解釋,這樣做的原因正是出於「當前宏觀調控和穩健貨幣政策背景」考慮。本報就此突如其來消息向金管局查詢,金管局經向人行了解後,重申除人民幣貿易融資外,境內企業向境外銀行直接融入人民幣,一直以來都是不允許的。因此,相信這只是人民銀行回應查詢時所作出的說明,不是政策的調整。恒生銀行(011)副董事長兼行政總裁梁高美懿亦指,未有所聞。

防止進行息差套戥

中國工商銀行(亞洲)董事副總經理黃遠輝承認,內地緊縮貨幣政策令內企難取得貸款,不排除內企在海外借入人民幣,並透過其他途徑滙入內地,但這些地下渠道他看不到,相信亦不多。因為若這些另類渠道暢通,以現時兩地人民幣貸款息差拉闊,足以吸引大量套戥息差的借貸業務在港進行。
香港大學中國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宋敏稱,中央重申政策,或擔心內地企業在香港進行人民幣借貸,然後回流往內地,對內地貨幣政策造成影響。6月份本港人民幣存款增速明顯放緩,只有0.9%,相當於增加48億元;不排除部份新增貸款,並非於體外循環,於境外進行交易投資,反而回流內地,變相體內循環,並與中央的貨幣政策相對。不過他補充,香港人民幣存款只約5000億元,相較於內地於6月底的78.64萬億元人民幣存款餘額,仍是很小規模。
報道稱,人行雖然無從判斷有多少渾水摸魚,但已開始採取系統性防範措施。人民幣自早前升破6.45後,近日持續強勢,昨日1美元收報6.4340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