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心直說:兩種方法提升股東回報 - 胡孟青

青心直說:兩種方法提升股東回報 - 胡孟青

大型上市公司市值大,業務龐大,是否就代表最好呢?
從創業,到開枝散葉,公司業務不斷發展,由原本單一,到變成包羅萬有,無疑會帶來一定程度的規模效益。但任何發展都會飽和,股價表現也會證明,這種經營發展模式其實也會損害其價值。

利豐收購遇瓶頸

當公司發展到一定規模,通常會面臨兩個問題:一、繼續創造更大價值;二、是盡快體現價值。兩個問題,答案均朝向一個目標,就是提升股東回報。
所謂創造價值,通常離不開靠本身實力及資金優勢,進行收購。利豐(494)過去數年沿用模式,但漸入瓶頸,需要稍事休息去吸收整合,令透過創造價值提升股東回報的魔術棒暫難大派用場。
相反例子,一度瀕臨倒閉的美國國際集團(AIG),整個集團要盡快體現價值去套現,但錯有錯着,旗下友邦保險(1299)賣盤不成,輾轉分拆上市。到現在,友邦股價表現間接提升AIG回報,亦令AIG可出售第二批股份。
又以李嘉誠的長和系做例子,在其垂直架構中,排行最低的長江基建(1038)及電能實業(006),近年收購大量現金流項目,股價屢創新高,後者更打破公用股只懂派息缺乏業務增長的一貫形象,長建及電能的創造價值模式,至今仍然是成功。

長和價值未體現

觀乎系內頭兩大上市公司,和黃(013)整體價值仍被低估。而長實(001)旗下的和黃已有折讓,如扣除和黃餘下的核心地產業務,折讓更高約四成。長和兩大旗艦無法體現長建、電能創造價值帶來的好處。稍加幻想,李先生會否忍無可忍,索性來個重組?在市況及經濟環境未明之下,盡快先來一次釋放價值(UnlockValue),去提升股東回報。
胡孟青
獨立股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