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史.Easy:從郵票看香港醫療發展

醫史.Easy:從郵票看香港醫療發展

為紀念香港醫學服務一百周年,香港郵政局於一九八七年九月八日發行一套四枚的紀念郵票。雖然香港在一八八七年之前已有醫療服務(例如東華醫院於一八七二年已提供中醫服務),但如以「醫學」,即包括醫學院成立為準則,便把時間推後十五年至一八八七為起點了。當年位於荷李活道的雅麗氏紀念醫院落成,即現時香港大學醫學院前身,正式成立。
郵票為橫向長方形設計,右三分一以不同顏色為背景,上書「香港」中英文及面值,左三分二以不同畫面表達副題,較有趣的是在畫面與顏色面相接處開一圓形小窗,分別印上那打素醫院(雅麗氏紀念醫院於一九五四年已併入)及香港大學紋章,並環以「百周年」英文字。

電腦掃描由浸院引入

今天先談其中面值一圓七角的紀念票,它以紅色為右面底色,非常醒目。左邊畫面為進行腦部電腦掃描的場景,通過電腦掃描機,腦內部結構一目了然,擺脫以往「把頭顱打開察看才知病情」的困境,在當時可以作為高科技醫療的最佳例子。
電腦掃描是在一九七二年發明,而香港在一九七九年由浸信會醫院率先引入。一件有關的舊聞是在一九八二年港督麥理浩因病需要進行電腦掃描檢查,卻發覺政府醫院沒有此設備而需轉送私院進行,而在此之後兩年內,全港主要公立醫院都給添置上電腦掃描機了。
(鳴謝何國聯先生提供郵票資料)
撰文:香港醫學博物館學會「教育及研究委會」委員 李樹強醫生
逢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