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培凱:紀念俞振飛 - 鄭培凱

鄭培凱:紀念俞振飛 - 鄭培凱

上海舉辦紀念俞振飛誕辰滙演及研討會,一眾京崑老友約我前去看戲,戲劇學院又正式發函邀請,要我在研討會上發言。盛情難卻,更因為看到戲碼,由俞門弟子四代同堂滙演,再加上俞振飛夫人李薔華還要粉墨登場,親自演唱程派《春閨夢》,不免千里迢迢,頂着酷暑,飛到上海。在逸夫天蟾舞台外面,老遠就有人招呼我,一看,是俞門第三代弟子的崑曲演員黎安與沈昳麗,笑臉盈盈奔過來,卻帶着幾分詫異的神色,問說,從香港飛來看戲的?看到他們滿臉興奮的期待表情,我點點頭,加入了他們心目中的「鑽石級粉絲」行列,屬於乘飛機看戲的頂級戲迷。其實,我倒是另有任務的。

俞振飛是一代戲劇表演大師,文武崑亂不擋,在小生行當中戲路最寬。他演巾生,瀟灑風流,充滿了書卷氣;演官生,氣宇恢宏,自有一股凜然不可侵犯的威嚴;演窮生,窮途潦倒,酸氣冲天,卻不失讀書人本色;演雉尾生,英氣勃發,顧盼自豪,儼然就是青年將軍的英雄氣概。他在《八陽》(《千忠戮.慘睹》)裏飾演的建文帝,隱姓埋名,東藏西躲,流落江湖,卻一出場就讓人覺得,恓惶流離的外表後面,依舊是龍行虎步,有一種帝王的威儀。一開口,「收拾起山河大地一擔裝,四大皆空相。歷盡了渺渺程途,漠漠平林,壘壘高山,滾滾長江……」在歷盡滄桑的落魄無奈中,隱隱約約,還流露出昔日垂拱而治八荒的帝王氣象。我從沒看過他的現場舞台演出,只看過他1981年以八十歲的高齡,與鄭傳鑒(飾程濟)在蘇州靜場錄製的影片,印象深刻。那種經歷了天翻地覆的慘痛人生,從皇帝九五之尊,陡然降為無枝可依的逋逃流民,一瓢一笠行走天涯,展現了時代的動亂與歷史的無情。俞振飛八十歲的演出,似乎在訴說人世滄桑,從明初的建文帝到文化大革命之後的自身,到頭來四大皆空,但是人還活着,就無法不感受那種錐心的痛楚,以及山河大地歷歷在目,景色依舊人事全非的無奈。
他的《李白醉寫》更是一絕,風流倜儻,醉態可掬,在金鑾殿上奉詔寫詩,瀟灑不羈,與唐明皇、楊貴妃平起平坐,視位高權重的高力士為僕婢,甚至要他磨墨、脫靴,乍看有點滑稽突梯,卻自有一番天才橫溢、飛揚跋扈的氣勢,形象表現了杜甫說的「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可惜沒看過他的演出,只聽過他在1962年的錄音,由傳人蔡正仁配像,那真是妙趣橫生,令人嚮往不置。最了不起的當然是「俞家唱」,他的音域很寬,糅合了官生的寬厚穩重與巾生的風雅優美,抑揚頓挫,上窮碧落下黃泉,讓你陶醉在樂音的世界裏,感到這就是不世出的詩仙,是一個凌轢古今的大天才,是中國文化想像中的李白,是難以超越的藝術境界。

紀念俞振飛滙演,聚集了俞門四代弟子,演出他生前的拿手好戲,如《販馬記.寫狀》(蔡正仁飾趙寵,華文漪飾桂枝)、《監酒令》(顧鐵華飾劉章)、《長生殿.迎像哭像》(蔡正仁飾唐明皇)、《牡丹亭.拾畫叫畫》(翁佳慧飾柳夢梅),觀眾如癡如醉,讓人感到不但俞振飛後繼有人,典型猶存,而且觀眾也都還記得俞老的風範,從觀賞的角度督促俞門傳人,承繼崑曲與京戲的生角傳統。三天的演出,最轟動也最感人的,是俞振飛夫人李薔華演出的《春閨夢》。李老師已經八十三歲了,在台上搬演這齣程派名戲,達一小時之久,又唱又舞,亮相轉身,翻袖揚袖,中規中矩。我們在台下連聲叫好之餘,心情十分複雜,希望她能繼續按照原來版本唱下去,又希望她能縮減一下,以免太過勞累。結果是一切圓滿,李薔華從頭到尾唱了一整折,謝幕時依然意氣風發,接受大家的獻花,讓我聯想到俞振飛八十歲還錄製了精彩的《八陽》。也許,這是李老師為了紀念俞振飛滙演這個特殊的場合,打疊起精神,特意告慰天上的老伴吧。
我看戲是帶着任務來的,必須在研討會上發言評點,談談俞振飛舞台藝術與中國文化傳承的關係。我的發言主要是指出,俞振飛藝術成就的特點,在於他的家學淵源,能把文人雅士的文化傳統融入表演藝術,通過融滙琴棋書畫的書生角色,通過唐明皇、建文帝也有真實人生挫折的感受,展示中國傳統累積的審美境界,給戲曲表演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蘊,也就使得戲曲可以展現出歷史人物的具體人生處境,讓我們思考生命的意義。我在發言的結尾,看到李薔華老師微笑點頭,也就半開玩笑的說,戲曲也跟當今人人重視的健康養生有關,看到李老師年過八旬,依然在台上展現迷人的風采,我們要提醒衞生部,把戲曲演唱列為健康保健的重要項目,認真推廣。全場不禁笑出聲來,李老師也不停鼓掌,好像我們一起演了一齣喜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