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海集運(2866)一則盈利警告,標誌着航運業的淡風已由乾散貨業務吹至集裝箱業務,加上基金沽貨情況持續,再為航運股帶來沽壓。中集運昨股價暴瀉6.9%,今年累跌37%。
記者:林靜
去年表現亮麗的航運股,今年初意外地轉勢,即使需求仍然殷切,但卻受新船陸續交收令運力過剩,抑制運費加價空間,乾散貨船因付運比例多最受打擊。
基金爭相減持套現
其後在歐債危機持續及美國復蘇緩慢下,集裝箱船亦難倖免。反映運費的波羅的海指數已連續14個交易日下跌,國際期油價格近月亦反覆上試100美元,工銀國際分析員指出,航運運費今年跌幅驚人,加上燃油成本不斷上升,「不單止半年,全年業績亦不樂觀」。
航運股在中集運警號響起後沽壓加劇,中海發展(1138)昨挫4.8%至6.13元,今年累跌四成;中國遠洋(1919)昨跌3.7%,報5.5元,今年跌足三分之一;東方海外(316)則累跌25%。事實上,航運業今年首季業績已未如理想,中海集運及中國遠洋分別轉蝕1.46億及5.03億元人民幣,中海發展純利減17%,東方海外第二季太平洋航線收入減少5.4%,並直言經營持續困難。
航運股無運行,連基金亦打退堂鼓,繼早前摩根大通大手減持多隻航運股及貝萊德自5月中起減磅中國遠洋後,威靈頓周一(25日)亦在場內減持251.8萬股中海發展,每股平均作價6.46元,套現1626.6萬元,持股量由6.01%降至5.82%。
雖然今季為航運旺季,但海通國際證券郭家耀卻潑冷水,指股價能否反彈取決美國經濟復蘇進度,目前情況仍審慎,投資者只宜博短炒。分析員亦指出,目前盈利最受打擊為中國遠洋及中海集運,而中海發展因主力中國本土消費,且大部份合約已在年初簽訂,盈利影響料較少。
或快見「終極一跌」
城市大學MBA課程主任曾淵滄則唱反調,指行業逆境已眾所周知,況且相關股份已累積一定跌幅,長線仍有反彈機會,估計「終極一跌」會在半年業績公佈後出現,「現時沒甚麼所謂信心,而是要有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