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專門研究房屋政策的學者指,政府考慮興建資助房屋是政治因素大於實際需求,認為應將資源集中解決基層的住屋需要,幫助劏房、棺材房租戶等。他警告說,一旦經濟逆轉,樓價急跌,當年「通街」居屋和夾屋負資產的歷史將重演。房委會資料亦顯示,在97及98年冧市期間,便有1,100個居屋負資產業主放棄單位交回房委會。
回歸前樓價飆升,市民紛紛要求政府增建居屋和夾屋,其中,97年開始推售的旺角富榮花園,高峯期開售呎價高達3,100至4,000元,是歷來售價最高居屋屋苑。不過,自97年樓價逐步下滑,不少居屋業主擔心淪為負資產一族,趁在限制轉售期內,急急將單位回購予房委會。房委會的數字顯示,單在97及98年,已有1,100個居屋單位回購予房委會,而富榮花園則有約130個單位回購予房委會,約佔整體出售單位3.3%。
落實到推售有「時差」
港大房地產及建設學系副教授李寧衍不贊成復建居屋,「要幫市民解決房屋問題,同幫市民做業主係兩回事,每年推幾千個居屋單位都唔可以解決好多問題。」他說,即使復建居屋,難以界定資助對象及實際居屋需求量,執行上有困難。「唔計居屋要幾耐起好,第一次出到台嘅居屋單位,究竟邊幾千個人先有資格,政府點決定邊啲人有逼切住屋需要,政府都未諗清楚。」
他強調,居屋政策由落實到實際落成推售會有「時差」,而居屋定價與市場掛鈎,若樓市下跌,居屋買家反而會有損失。市民買樓意欲強勁,正係樓價高企原因,他提醒樓市有經濟周期,有升有跌,樓價不會長期不斷上升﹕「98至03年樓價下跌,好多人不斷退出,成交量好少。」